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栎阳木刻工艺起源于秦朝。两千多年前,秦国战乱,民不聊生,人民群众用木头制造了各种战具及独轮车支援前线。唐朝时期,起初的战具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抗日战争中,这些独轮车等木制品业发挥了作用。如今,虽然这些工具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栎阳木刻走上了工艺品的道路。
2019-07-10周至石刻技艺起源于黑河岸边、道教发祥地楼观台脚下的九峰镇余家村,深受道教和道文化的影响,现主要分布在周至集贤镇、终南镇、二曲镇、四屯镇等,在户县、眉县都有影响。武家世代传承石刻技艺,从清咸丰年间至今经历了七代。其家族的石刻作品在楼观台、仙游寺等观、庙流传较多。
2019-07-10彬县南街社火—高亭,又称亭子、芯子,是逢年过节、庆典时群众最喜欢参与的民间社火之一,表演时锣鼓喧天,队伍庞大,各种戏剧、神话、传说人物表现突出,造型美观、惊险、神奇、被誉为彬县社火一绝。
2019-07-08复兴武狮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广济镇、骆峪镇及其周边地区,在陕 南、陕北有一定影响。周至复兴武狮是集武术、舞蹈、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2019-07-08兴平劝善一直口头流传,据现存老艺人口述,兴平劝善可上溯至唐代佛经讲义的俗讲和变文,兴盛于清末民初。 兴平劝善是一种讲唱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演唱时辅以简单乐器,演唱者净手、净面、净口后站立一个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照本“宣讲”,一唱一讲,语言浅显易懂。
2019-07-08陕北练子嘴据传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说唱的。后经艺术家挖掘整理,将此形式搬上了舞台进行表演。陕北练子嘴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了大量的陕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内容极为广泛。
2019-07-08汉剧,也叫“汉调二黄”,原称“山二黄”或“陕二黄”,俗称“土二黄”,1914年改名为汉剧,属陕西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汉剧在各地形成的年代不同,但就镇安的汉剧而言,清末民初已形成一定规模,崛起于当地的“三合”、“四喜”、“五福”三大班社,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019-07-05陕西省京剧院是省内唯一的京剧院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誉为“全国五大京剧院团”之一。50余年来,陕京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出人出戏,攻坚克难,创排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剧目,为陕西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9-07-05安康火龙有300年以上历史,是汉滨先民薪火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于民间祈福、节事欢愉、节日岁事、村落欢庆等。主要分布于汉滨区月河川道南北两山和安康城区一带,并辐射旬阳、汉阴、平利、岚皋、紫阳等县。
2019-07-05哈拉寨高跷,俗称匝高跷。高跷为木跷,高者三、四尺,矮小尺数。高者称跷子,矮者称腿子。一尺以下称寸跷。于其中间都装置踏脚的蹬。踏蹬以上呈扁状,以便与小腿捆绑。蹬之下圆棍状为跷腿子。表演者均为穿上红裤包遮踏蹬,也有做云纹套鞋的以表示其高若登云。
2019-07-05富县霸王鞭亦名“浑身响”、“打花棍”,是陕北民间常见歌舞之一,主要流行于富县。霸王鞭,是用长约一米,粗约一寸的竹棒或木棍,两边镂槽,穿上铜钱而成。晃之哗哗作响,舞者用它撞击身体,声音清脆悦耳,民间又称“金钱棍”。群体舞打,伴着鼓乐,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2019-07-05洛河战鼓主要分布于志丹县洛河流域,以旦八镇最为突出。洛河战鼓发源于陕北洛河流域的古战场(今陕北志丹县旦八镇附近),它原是古代用于将士出征与战场上鼓舞士气的一种军鼓。后经过不断的变化、演绎为现代锣、鼓、镲、旗帜的表演。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