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五批Ⅴ-27
申报人/申办单位:兴平市文化馆
兴平劝善一直口头流传,据现存老艺人口述,兴平劝善可上溯至唐代佛经讲义的俗讲和变文,兴盛于清末民初。 兴平劝善是一种讲唱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演唱时辅以简单乐器,演唱者净手、净面、净口后站立一个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照本“宣讲”,一唱一讲,语言浅显易懂。劝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轶事,也有自编自唱,均以劝人百恶莫生、众善奉行为理念。典型善文有《十劝世人》、《五更想娘》、《二十四孝》、《黄氏女对金刚》等。
兴平劝善的“善人”或“居士”无职业班社,大多是一些崇尚宗教但又不出家的居士和一些中老年妇女,他们没职业班社,平日务农,遇节日庙会搭台宣讲。
现在兴平地区专门的劝善艺人大多已经辞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兴平劝善后继乏人。现在劝善多由信佛的居士念经时兼带宣讲,不管从劝善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逐步在发生着演变。
自尧帝推行五种教典,善就与中华文明休戚与共,渗透在民族血脉中、铭刻在煌煌历史上。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涵盖了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大到忠孝爱国,小至邻里友善,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群体。劝善作为导化民众的工具,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新时期,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