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步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生活也已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升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也出现了数字鸿沟,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使这一数字鸿沟持续扩大
2021-07-22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为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贡献力量,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形成新的发展格局。部分省市出台支持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政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典型案例突出,多部著作出版,传播平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线,宣传片发布,成功举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总结取得成绩的同时,找准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医药非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1-07-17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目前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与此同时,“非遗”概念的传入也为我国民俗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客位教育观”更加向“主位教育观”转变;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当前,非遗工作的学科化及其与民俗学的关系等,是民俗学界亟待探索并解答的问题。
2021-07-172020年,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之路可谓“逆风起舞亦翩然”,聚焦当下,着眼未来,继续探索非遗舞蹈保护的“中国经验”。
2021-07-06在2020年度,从学术论文到学位论文,从线下座谈到线上云谈,乃至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保护实践,都呈现了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多样性以及年度保护成就。特别是在学术成果上,一方面从全观视角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方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及其文化空间的重构模式;另一方面从个案层面针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开学理研究。不过,数量可观的学术成果以及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依然凸显了某些不足。
2021-07-0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是“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战略使命,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播与秩序、平台建设与利用、公共场馆展示与研发四对关系。
2021-07-01传统工艺是一个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集合体,关乎人的本质创造力。唯有以当代生活为目标,传统工艺才能真正走入人的内心,体现出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因此,既要从工艺的造物观念、技艺等角度审视发展历史,又要立足当下、立足生活,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着眼文化、产业和生活,进一步激发内生动能,服务当代发展。
2021-06-28中国文化传统塑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在当代研究视阈之下,需要厘清大小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意涵,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关联,读解出文化、传统与知识技艺之间你中有我、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揭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2021-06-28文化发展靠积累,面对人民大众的丰富创造,承接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淀了历代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国家文化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的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保证。
2021-06-09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至今已十年,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兴旺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法律所确立的宗旨、原则、政府职责、基本制度等在非遗的抢救、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保障作用。
2021-06-09《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之际,我国的非遗保护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不断增加,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非遗保护能力不断提升。
2021-06-09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在2019年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要“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注重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
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