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非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其精神内涵、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应该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承担重要的当代使命。
2020-09-26从文明社会建立之前,文化与技艺就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交织在了一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人们关于劳作模式、生活方式的文化记忆,塑造了文化空间。在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传统工艺逐渐振兴的当下,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20-09-10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
2020-09-09民间文艺在融媒体语境下呈现出融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丰富样态,其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场域及审美表征均有所变化。借助媒介话语,民间文艺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在传播空间、社会价值、话语表达等多重维度的建构中,承继和延续其精神内核与审美理想。面对全球化的时空观转型与象征性边界的形成,民间文艺跨越时空界限,建构了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对文化认同的重新组合和塑造中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2020-09-0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依附、蕴涵在文字记载和物质遗迹内部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特定文化群体通过民间口传、实践和习俗传承的感知、体验与叙述等活态审美经验。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民间审美文化具有不同于经典艺术和美学的特殊美学形态、内涵和价值,因而需要建设基于活态传承的非遗美学。非遗的审美特质在于它体现的是民间文化内在生命力,活态传承就意味着给文化发展带来生命活力的创新,文化创意生产就是从埋藏在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记忆资源中不断地采掘、提炼和重新创造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非遗美学的审美创意来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表达的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种文化多样性创造的意义在于唤醒当代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互镜像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寻求文化互享的交互主体性。
2020-09-04《非遗法》的颁布从立法层面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制度基础。然而,正如上文所言,"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制度保障,相反后者给予前者以充分借鉴和依托。此外,在《非遗法》的制定、修改、审议以及通过并施行的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也未曾停止。
2020-09-03民国社会纷繁复杂,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是,当掌控国家政权的国民党以国家法(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时,中国共产党并未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改变一以贯之的"文保"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不受侵略者损坏或掠夺,也是共产党人持续坚守的行为准则。这在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更为系统的法律规章。
2020-09-0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奠定了制度保障。作为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产生的行为依托。
2020-09-03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民俗学在发展。其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与民俗学科的研究相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与民俗学科的要旨都是传承。研究民俗学的意义与价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一致的。民俗学的学科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将促进民俗学科的发展,而且利于中国今后的文化发展战略。
2020-09-02代表性传承人把个人项目看成是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宝贵财富的这种庄严态度,是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在广大民众特别是相关主体保护传承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应进一步提倡“契约精神”,增强各项非遗名录的严肃性,以期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为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20-09-013月1日起,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管理办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指导,在原文化部2008年5月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0-09-01认清非遗传承人的这种非均质性特质,将既有助于对所有传承人群体予以一视同仁的对待和理解,又有助于避免采取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措施,为在差异之间搭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奠定扎实的基础。
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