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岔戏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两湖移民的大量涌入,郧阳调传入安康汉滨,经过艺人们的吸收改造,逐渐形成了具有柏腔体雏形的八岔戏。
八岔戏角色分为生、旦、丑三门九行当,其中以小生、小旦、小丑戏居多。八岔戏剧目丰富,本戏少,折戏多,题材多为表现男欢女爱和劳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其代表性剧目有《站花墙》、《蔡鸣凤辞店》、《王婆骂鸡》、《蓝桥挑水》、《贾金莲赶船》等。八岔戏的唱腔和音乐伴奏不动丝竹,全凭锣鼓乐“掌其节奏,齐其动作,鼓其精神”。
唱腔上分为阳八岔和阴八岔。八岔戏的常用乐器有柿饼鼓、锣等,总体音色明快热烈而不尖利,柔和圆润而不低沉。小生的表演运用了整冠、圆领等戏曲程式;旦角的表演基本保留了民间歌舞小场子的身段、台步;丑角的表演无固定程式,多为即兴表演。
现在,八岔戏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