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县城有赵家皮匠铺子,秦镇有王家皮匠铺子,大王镇有盛氏皮匠铺子,祖庵镇有马家皮匠铺子,庞光镇有宁家皮匠铺子,这些皮匠铺子都在冬季里缯鼓。其中盛氏皮匠铺的缯鼓技艺历经三代传人,一直传承至今。
户县民间缯鼓在形制上,多为锣鼓和堂鼓,主要用于民间村社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民俗活动。
缯鼓技艺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部分工序组成。做鼓腔的工序是⑴用手锯解下弧形板⑵在鼓腔模型中进行合缝⑶胶合鼓腔。最后进行上下口加工和腔体刨光。牛皮加工的工序包括灰皮、去牛毛、刮肉絮和刮皮。刮皮是关键工序,鼓的音质和牛皮的薄厚有直接关系。刮皮需要经验和手上的功夫,要刮得薄厚均匀,恰到好处。缯皮是制鼓的核心技艺。它是决定鼓声好坏的关键,既复杂又要花费较长周期。缯皮就是通过特殊的方法,在鼓腔上把牛皮反复抻拉,不断地拉薄拉紧,使牛皮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产生响亮震撼的声音。同时,通过多次的抻拉、放置、晾晒,使牛皮最终获得一种稳定性,确保在日后的长期敲击下不会松弛变形。 在户县,“缯皮”已演变为一个生活中的民俗词语——孩子顽皮不听话时,父母会说,我看你皮松了,得缯你的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