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34
申报人/申办单位:勉县文化馆
一、简介
勉县五节龙是陕西省的民俗舞蹈。龙是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五节龙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平地表演包括举龙、二龙出水、翻滚游江,缠腰戏耍;高台表演包括卧台翻滚,彩虹飞驾,高台吸水等。
二、历史渊源
勉县五节龙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勉县新铺镇新铺湾村,据21世纪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877年(光绪三年)天干不雨,次年,又逢大旱,第三年夏至仍未滴雨。人们为驱邪祈雨,新铺湾陈氏(会手)自扎一个草把,绑在木棍一端,进行耍龙祈雨仪式,人们称为:“水把龙”。
新铺湾把龙头扎成五色的,五节串在一起,这就是初始的“五节龙”。初始的五节龙(当时叫水把龙)在西部山区活跃了几十年,每遇干旱,勉县各地都有耍水龙的习惯,仅是单纯地驱妖除邪,在特定环境中出现。
1911年(宣统末年),新铺湾陈维贞、刘定明不满足这种泼水戏玩的形式,干脆把水龙改为旱龙,把水罐改为竹篾编制的彩球,白天耍起了布料五节龙。夜间,龙体内燃灯火,一人持彩球在前逗趣,其余观者用火戏之,为五节火龙。据王大贵说,1936年为庆祝川陕公路通车,赴县城(勉县老城)演出,1945年日本投降,又操起《五节龙》庆贺。五节龙从单纯地祈天赐雨开始,发展为庄稼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从局限于道观寺庙的祭礼,舞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三、主要内容
五节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五节而得名,每节之间以彩绘布面覆裹。除龙头由单人执掌表演外,其余两人各持两节。表演时既可以单龙表现精致灵动之美亦可多条龙组合表现排山倒海之势。通常以一青一黄两条龙配合,在打击乐伴奏下演出。
五节龙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平地表演包括举龙、二龙出水、翻滚游江,缠腰戏耍;高台表演包括卧台翻滚,彩虹飞驾,高台吸水等。
五节龙的价值在于它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活,潇洒自如。表演形式灵活,既可单龙独舞,亦可群龙组合演出,受场地限制较少。充分利用平地与高台,体现空间感、增强舞台立体感。它的表演技术独特,三人一组配合默契,尤其双手单举是独特技巧。它是中华龙舞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