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36
申报人/申办单位:旬阳县文化馆
旬阳县蜀河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故称“淯溪”,是北出关中,男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冲。蜀河古镇有“小汉口”美称,今被誉为“汉江岸边小明珠”,人文历史悠久,八方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经济繁荣;南北文化交融,名胜古迹各异。
蜀河双彩车,又名“蜀河推车”、“蜀河推花车”,长期以来一直是陕南地区以及汉江沿岸影响力较大的民间舞蹈。因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殊的表演形式、浓厚的地域风情而驰名。
表演中模仿玩“彩船”,唱“花鼓子”和民歌小调。表演情节,主要反映山道上人推车的各种动作。或赶集逛庙会的路上,或回娘家、走亲友的途中。两女子手打小花伞,布幔车轮遮掩腿脚,车上放置盘腿而坐的两双假脚,形似两女并排坐在车上,推车人肩挎褡裢布袋,手握“车把”作推车状,车前有一老太婆(扮摇婆子)背车索绳作拉车状。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锣鼓点的伴奏中,穿街过巷,时而表演上车上坡,时而表演小车过桥,时而平路缓行,时而车陷,险路颠簸,倾倒歪斜,动作优美,生动活泼。
蜀河双彩车唱腔以陕南花鼓调为主。花鼓词也有固定的传统内容,也有临场触景生情,以“耍戏腔”的方式,随编随唱,只要二、四句押韵就行。
此项表演,不仅反映了南方姑娘的欢乐心情,也表露出了姑娘细腻委婉、柔情爱美的性格特点,还体现出了北方老人憨厚幽默、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几百年来在古镇形成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使人们从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精品中受到精神熏陶,又使人们从高于生活的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蜀河双彩车”,是我县民间舞蹈的一个典型,更是我县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它因其风趣幽默的表演、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几百年来,年年节庆举办,代代相传,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一直是我县及周边县市的一种影响较大的民间舞蹈,曾多次在省、市、县的表演中获奖,同时受到专家和观众朋友的一致好评。
蜀河双彩车作为地方一种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清朝中期诞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成为地方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目前会耍、会制作蜀河双彩车的人已不多,精通制作拉车技术的老艺人也只有一个,已是80岁高龄了,懂得蜀河双彩车表演的老艺人也为数不多。好在本人喜爱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已将蜀河双彩车制作、表演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比较完整地整理记载。但由于本人年岁已高,蜀河双彩车由于传承人员青黄不接,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关键时刻。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