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十八罗汉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39
申报人/申办单位:三原县文化馆
十八罗汉唯三原县西阳镇东寨村独有,演职人员以东寨南村周家为主,9名青壮年和9名少年分别扮成“罗汉”形态,故名“十八罗汉”。
东寨十八罗汉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当时该村商人周金城在四川等地经商,见多识广,有一年,周金城经商归来,见村民们修建的城墙、城楼将要竣工,准备举行庆典仪式,为了助兴,他想到十八罗汉能够驱邪扶正,镇惊除魔,祈福吉祥,平安生财,便和兄弟周金武等人组织本家族人,始创十八罗汉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前来表演,深得人心。从此,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全凭周家心传口授,代代相传。每年在喜庆佳节,都要在锣鼓伴奏下,表演十八罗汉,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自娱自乐的优秀民间舞蹈艺术。
民国时期,东寨十八罗汉这一传统节目,深受国民党元老、爱国人士于右任,爱国将领杨虎城等人喜爱。民国24年(1936年)正月,村上十八罗汉表演队还特意到东里堡杨虎城将军府表演,演出结束后,将军夫人罗佩兰对表演赞不绝口,还特意赏给9个小罗汉一人一块大洋。
建国后,在五十年代初期,由周志英老人和其兄周志义组织排练节目,筹措经费,坚持表演,使这一民间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十八罗汉的基本特征为“惊、贤、悬、妙、美”。一是惊心动魄。表演为了突出民族的力量美,长达40分钟的表演中高难度舞蹈动作一个接一个,造型新颖刺激,让人看着心情紧张,惊呼不已,是心灵获得一种震撼,达到一种完美的享受。二是险象环生,十八罗汉杂技性很强,动作套路因技巧讲究而危险性增大,九名小罗汉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求胆子大,身挺直,而且还要求或站、或坐、或骑在大罗汉肩头,运用体态和手臂塑造各种形象,达到造型大方,动作舒展的程度。随着优美的舞蹈造型,他们次次化险为夷,令人拍手叫绝,从而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三是悬心吊胆。表演中,小罗汉出表演“八吉祥轮”(地轮子)和“金蛇蜕壳”(蛇蜕壳)外,大都离地在大罗汉身上表演,高潮时,大小罗汉连续组成三层或四层叠罗汉,使人们为大小罗汉的担心油然而生,而随着表演的成功,观众担惊受怕之情方才落地。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令人叹为观止。四是妙趣横生。“十八罗汉”取材于佛教故事,又赋予当地鲜明特色,通过艺术化的舞姿表现出来,非常传神,魅力无限,既反映出民间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又增添了这一民间舞蹈的美学价值。五是美不胜收。十八罗汉舞蹈很强调队形,场面的组织变化,以吉祥用语和雅俗共赏的诗句作为套路名称,使画面、路线变化更富有诗情画意。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舞蹈造型动作,为人们传递出一种真善美的意境,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就是观众就是和表演者双方审美趣味的集中表现。
东寨十八罗汉由该村周金城兄弟创始,历经150多年,基本上以家族口传心授形式一脉相传。第二代传给周永忠、周永和。第三代传给周志明、周志义(1911年—1993年)、周志英(1920年生,健在)。第四代传给周乐福(1946年生,健在)。
十八罗汉是一种原生态的优秀民间广场舞蹈艺术,其节目保留完整,地域色彩鲜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先后参与了省内多项重大活动和表演,获得多类奖项。2007年5月开始,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东寨十八罗汉及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复制,每年春节,元宵节组织多长表演。同时,党和政府给予极大的关心支持,使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在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清朝,凝聚民心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