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火狮子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34
申报人/申办单位:石泉县文化旅游局
大清康熙石泉《道光县志》载:“石泉狮舞多风彩,来年丰收又挹秀”。清道光年间县知事慕维诚曾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骑着高头大马挂上彩,人们舞着火狮,曾热闹非凡地在我县禹王官大庆三日传说石泉舞的火狮子是天官里南天门前的两只看门神狮的化身。因此舞狮前,班首要念经、祈祷神狮下凡赐予神奇的力量,舞狮者也要沐浴、祈祷。火狮出行前,官府、商会、各家各户要下请贴请火狮子上门表演。夜幕降临、火狮子伴着欢快的锣鼓点、在无数竹筒烟花的喷射下跃然而起,来回不停地摇头、摆尾、翻、滚、跑、跳、舞得可谓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将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火狮子在石泉民间一直有祛病、消灾,祈求平安、祥瑞的讲究。如春节火狮子舞到主人门前,先拜祖先,进堂屋巡游一周,若主人祈求儿女,便请火狮子到床上打滚;引狮郎口念:狮子头上九个包,来年生个胖宝宝。若主人孩子生病,就把小孩从狮口递入腹中,再由屁股后送出,意为孩子重生;若主人儿子参加科考,狮子就被请进堂屋,班首用手按住狮头高声喝道:“狮子头上九个包哇、保佑全家身体好哇!”、“狮子来到大门前啊,保佑公子点状元啊!”等。石泉舞火狮子不单是迎着烟花狂舞,同时还要根据主人出的各式各样千巧百怪的节目进行应对表演,真是集智慧、勇气于一身、聚舞蹈、杂技于一体极具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与知识性,深受民众喜爱。石泉舞火狮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表现风格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其表演豪放、粗犷,充满野气,威武雄健、刚柔相济、风趣幽默精彩绝妙,石泉舞火狮子最大的特点是舞狮者与主人家是互动,也是石泉舞火狮子的精髓所在。
石泉火狮子舞蹈流传区域较广,分部陕南,在县十五个乡镇都有保存,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石泉火狮即将灭绝。石泉火狮主要以南方彩狮与当地火狮相融合,表演动作粗犷而又细腻,再加上烟花爆竹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团火红的吉祥“图腾”其它区域安康、汉中、邻县都受石泉火狮影响。
大部分不与烟花合作,石泉火狮与烟花交融技法传承非常规范,一般不对外,因此独具特色石泉火狮舞,相传火狮是天中的神灵图腾。神灵下凡赐人类神奇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们为了祭祀这个神灵。相传这神灵夜间降临,先民们就用“堆火”来迎颌神灵。这个火狮只能用“火”来烧它,才能显出威风的神灵,人们称它“火狮子”。
后来烟花爆竹的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来烧火狮,火狮与烟花爆竹交融呈现出一团火红吉祥如意的图腾。后来人们在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中,不但地完善火狮子舞的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火狮子舞石泉舞火狮子,产生于民众的劳动之中。石泉境内群山环绕、山大沟深、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必须依靠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勇气同自然抗争、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战无不胜的兽中之王—狮子便成为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人们用树腾、草、麻制成狮子模型放在门前,震慑野兽、降妖除魔。节日庆典,便顶着狮头,披着狮皮模仿狮子的动作舞蹈狂欢,以祈福求祥。秦、汉、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南方舞彩狮的技艺逐渐与土著舞狮相兼容,产生了极具石泉特色的舞火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