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37
申报人/申办单位:泾阳县文体局
枣坪村位于泾阳县太平镇西北边缘,处于泾阳与礼泉接壤之处,这里民风淳朴,古风犹存,曾为古丝绸之路临泾驿所在地,其唐代药王庙遗址尚存,至今香火旺盛。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这里留下了很多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泾河竹马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个。
泾河竹马主要分布于泾河流域泾阳县太平镇枣坪村,周边及各村也有仿效及传人,但数百年来,仍以枣坪人演出的竹马最为正宗。
历史沿革:
“竹马”最早起源于人类童年时期的儿童游戏——黄口稚儿,以竹枝骑于胯下作跨马状,你追我赶。后经漫长的人类历史,竹马逐渐又演变为成年人的游戏抑或是体育项目或娱乐活动。这个项目最早大多用于丰收的庆典、民间的祭祀活动。在近当代,它才被从庆典、祭祀等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娱乐功能大于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
泾河竹马作为一种民间竹马艺术,起源于何时,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却有口传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线索——药王孙思邈寻找草药途经泾阳县太平镇枣坪村东沟,遇到泾河之北一身患恶疾之人。这个人已被病魔折磨得生不如死了,想到东沟来早早地了此残生。孙思邈给了他一个偏方和几副草药,这个人服完后竟痊愈了。这个人满怀感恩之心来到东沟感谢孙思邈时,这里早已人去沟空。这个人为了纪念孙思邈,请人在东沟凿洞建庙,当庙建成后,这个人请枣坪人来庆祝,枣坪人就在庙前拉开场子,表演的就是泾河竹马。
文化艺术特征:
1、结构严谨。泾河竹马以“教场操练”(又称“亮相观灯”)、“马占四角”(又称杀帐)、“蚰蜒滚豆”、“双蚰蜒滚豆”、“万马奔腾”(又称“十剪子花”、“绕八字”)、“力破迷阵”(又称“耙齿子”)、“喜迎凯旋”又称“风搅雪”、“鸽子旋窝”、“六门布阵”、“九门厮杀”、“狮跃龙腾”为表演程序,环环相扣,张驰有度,具有完美的艺术结构。
2、故事性强。泾河竹马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水乳交融,它所表演的内容大多为《封神榜》、《回荆州》、《劈山救母》、《杨门女将》、《下河东》等故事,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气节。
3、要求技巧高。泾河竹马的表演程序相对固定,每一组动作都相当规范,队形变换复杂,尤其是“扑鸽旋窝”、“十剪子花”、“十五观灯”的表演不要说观者眼花缭乱,就是表演稍不留神,也会破绽百出。
4、民族特色鲜明。泾河竹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即就是现在它已成为了一种纯娱乐性的民间艺术,但我们仍不难窥出它所蕴含的庆典、祭祀的文化气息。
5、泾河竹马既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又保留了传统的竹马制作工艺。它程式固定,代代相传都是这么演过来的,没有人轻易去更改它,所以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始的表演形式;泾河竹马所用竹马之道具,也是村民用泥坯做模具,用袼褙从其上“盔”出马头、马身,再用竹蔑扎其马骨架,这些均为手工制作。
6、泾河竹马的文化内含比较丰富。这里既有沙场秋点兵的悲壮气势,又有悠然漫步的闲情逸致,既有元帅点兵布阵、士卒短兵相接的威威阵势,又有蚰蜒滚豆、扑鸽旋窝、骏马驰骋的田园牧歌……,观枣坪竹马,犹如观看黄尘漫天的沙场征战,儿童稚气的田间嬉戏;犹如听一个个紧扣心弦的故事,一曲曲敞开嗓门吼出来的桄桄乱弹。
发展现状:
泾河竹马自诞生起,就一直成为枣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顺境也罢,逆境也罢,枣坪人总是把竹马当做一件很神圣的事物来崇拜。即就是在文革浩劫期间,枣坪人民也会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把竹马的道具及演出套路保存下来。现在,适逢全党全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做大事来抓,枣坪人一方面抓紧枣坪竹马的非遗申报,一方面发挥竹马协会和泾河竹马艺术团的作用,逐步把泾河竹马推向舞台、推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