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27
申报人/申办单位:三原县文化馆
三原老龙又名西关老龙或筒子龙,主要分布在三原县塬区和大小灌区,以县城西关东村、西关西村等村为代表,故名“西关老龙”。
龙舞起源 先传早在黄帝时期,有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里面出现过人扮演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武道场面。最早文字记载的龙舞,是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对“鱼龙曼街”之戏中的“海鳞变成龙”有着精彩的描绘。中华民主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龙舞广泛在我国流传。
为了得到龙的庇佑,年年风调雨顺,三原每年在耍龙之前,都要到清河边上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邀请权威人士或德高望重之人前来为龙点睛。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关老龙已由最初的祭祀活动演变到今天的欢庆娱乐活动,并且成为三原春节、元宵佳节社火活动之首。
《西关老龙》龙舞艺术分为“鱼龙变化”和“龙游天下”两个乐章,其文化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故事精彩、寓意深刻。通过舞蹈表演的精彩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蛟龙的产生、衍变、成长与发展壮大过程。二是舞姿高雅,技巧讲究。整个表演容盘、滚、游、翻、跳、跑舞蹈动作于变化中,造型别致的“翻江倒海”、“朝天一柱香”等舞蹈动作,更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美的享受。三是锣鼓烟火,蔚为壮观,采用锣鼓打击声乐伴奏和多次然烟火助兴,气氛更加热烈,场面十分壮观,锣鼓声乐助龙威,蛟龙借锣鼓烟火声势张扬龙的神采,达到了鼓乐与龙舞艺术的完美结合。四是风格粗犷,特色鲜明。既承继了秦汉遗风,又形成了民间乡土艺术特色,龙舞表演充分展现了关中愣娃质朴、憨实、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
西关老龙是三原人民民间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民间龙文化的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目前,西关老龙在老艺术人呕心沥血的呵护下,在蛟龙道具制作上更加精益求精,注重取其神韵,使龙头、龙须、龙鳞的制作和描绘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蛟龙道具已被国家文化部艺术档案库收藏,西关老龙也被专家誉为“活的出土文物,活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