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Ⅷ-33
申报人/申办单位:洋县文化馆
洋县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是以汉江上游所产棉花、以祖传家用的纺车布机进行纺织的一门民间技艺,它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黄家营镇及其周边地区。
洋县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诞生于明代洪武年间,民国时达到鼎盛,上世纪50年代时,黄家营土布纺织与加工依然流行,60年代以后,在机器织布的冲击下,一些家庭的布机散失,多被劈柴烧灶。但据调查,半数以上家庭尚保留有土布织机和纺车,有部分家庭仍在进行土布纺织的手工生产。
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主要有18道工序,土布成品种类有本色白土布和蓝色格子土布2种,有主要纺织工具15种。
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特点有五:一是工序繁多,手工精细;二是无公害,因地处世界珍禽朱鹮保护地,棉花只施农家肥不施化肥农药,故原料为无污染优质生态棉;三是地处汉水上游河畔,棉花光照与水分充足,原料纤维长,柔韧性好;四是土布制品厚实结实,触感好;五是纺织技术人文含量高,历史悠久,世代相袭,历史上农村妇女皆为纺织手,其土布的使用性极广,为群众的基本衣料来源。
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是研究汉水上游经济贸易史、纺织史和民俗变迁史的宝贵资料。黄家营土布纺织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