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Ⅷ-69
申报人/申办单位:杨陵区杨村乡杨凌新声乐器有限公司
上川口村位于陕西省杨陵城区东部3公里处,全村锣鼓加工从业人数500余人。上川口村锣鼓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清代,300多年来,正是靠着世代传承,做鼓的技艺才得以保存下来。
锣鼓制作技艺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鼓制作分为选料、下料、解鼓板、烤板、做鼓腔、齐腔口、刮腔面、上皮、抛光、上漆等工序。铜锣制作分为熔铜、制饼、锻打、蘸火处理、整平、造型、抛光、修边、定音等工序。
铜锣在制作中,要注重火候掌握、不同物体的性质特色,如锣心薄边厚、釵心厚边薄、锻造力度的掌握、音质调试等。
鼓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如选择木料的高要求,解鼓板、烤板,做鼓腔精细的手工制作,上皮,定音、抛光炉火纯青的传承技艺等。传承人刘松林继承父辈传统的制作工序,在手工作坊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改进,从原料上、生产工艺上做了研究、调整、提高,从外观上,更加注重外表和整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目前上川口村锣鼓生产规模宏大,已经形成一种产业化生产模式。全村常年从事锣鼓生产加工的农户有50余家,其中28户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为具有一定加工规模的企业,全村年处理原铜近230吨,加工牛皮3万多张,可生产铜鼓乐器92种。产品畅销甘肃、青海、西藏、河南、浙江、江苏等26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
上川口村锣鼓的制作继承了我国传统锣鼓手工技艺,一直以父传子和以师传徒的方式传承至今。它兼采各地手工技艺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手工技艺。在传承传统锣鼓技艺的基础上,打破了“铜器不能走东路”的传统规矩,向全国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兼各家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上川口村锣鼓品种繁多,该村加工的“妙音”铜器、“威风牌”锣鼓在西北铜鼓乐器行业负有盛名。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锣鼓乐器作为民族传统乐器,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发展铜鼓乐器加工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与锣鼓有关的民俗文化活动构成有利锣鼓产业发展的文化土壤。
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虽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得到民众的喜爱,但仍令人忧虑。锣鼓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习艺周期长,也比较辛苦,已经是后继乏人,存在技艺失传的危险。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