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Ⅷ-94
申报人/申办单位:岐山县文化馆
岐山擀面皮又叫御京粉、面筋皮子,是用精白小麦面做成的冷食小吃,以“白、薄、光、筋、香”而著称。
岐山擀面皮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康熙初年,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人王同江在北京皇宫御膳房里当御厨,首创了这种美味的面食,深受后妃们的喜爱。由于在京城仅作为御膳,密不外传,故取名“御京粉”。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归乡,在八亩沟村收徒传艺,开设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这种宫廷食品传入民间。由于其中有一道擀面的制作工艺,故而人们更喜欢称御京粉为“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制作工艺独特,首先是放置案板并抹上菜籽油,放上事先制好的面块,趁热稍作揉搓,盘光,摆放在木板的一端,用湿布盖上,保持温度。从发热的面块中,揪取约125g的面块,用力揉搓成长约30cm的条,并拍压成厚约1.3cm的面片,抹上一层菜籽油,然后用擀面杖,在面皮中间一压,就势两臂用力均匀地向前推擀至边缘,再向后回擀,一次擀成厚约0.33cm的薄面皮,再抹上一层菜籽油,用刀将四周边沿凸凹处划去,成为33cm见方的面皮片,如此反复制作,一张张摞起备用。
面皮制作完成后,开始笼蒸,即把面皮每7-10张摞乘一摞,每层涂上菜籽油,放在蒸笼里,上笼后即用旺火蒸约40分钟,下笼取出,待凉后,一张一张分开,切成面条状,即成面皮。除笼蒸面皮外,还要制作辣子油、盐水、醋等调料和面筋等辅料。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擀面皮的流传范围愈来愈广,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