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Ⅷ-84
申报人/申办单位:紫阳县茶业协会
紫阳毛尖生长在以紫阳县为中心的汉水中上游大巴山区。紫阳毛尖历史悠久。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紫阳毛尖原名为“金州茶牙”,列为贡品。清朝时期,紫阳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每年初春,朝廷就有征茶的信票传入。
紫阳毛尖制作工艺精细。首先是采摘鲜叶。每到春分后,紫阳茶农提篮背篓,上山采茶。采摘后用竹篮或背篓装鲜叶,透风、保鲜,不损伤嫩叶。其次是摊晾。采回的鲜叶要立即摊晾。
第三步是杀青。待鲜叶水分散失后,即用“尺八锅”或毛边锅在砌成的“平锅灶”或“陡锅灶”上杀青;用紫草做燃料,待锅温升至160—180℃时投入鲜叶1.5—2.5公斤,然后用双手在锅中翻、捞。锅温继续升高后,再用木杈连续翻、捞、抖,炒至深绿色,发出清香时立即出锅,在簸箕中簸动茶叶,降温剔杂。
第四步是初揉。即先将石板清洗干净,将杀青后晾凉的茶叶放在石板上,双手抱团似地旋转揉捻。第五步是晒干。即将初揉后的茶叶放在石板房顶或石板院坝里,让阳光直晒,使茶叶色泽呈现黄绿色或米黄色。
第六步是渥堆发汗。渥堆发汗是紫阳毛尖制作过程中最为独特的环节,将晾晒茶叶堆积起来,盖上竹席或土布约30—40分钟,使叶质再度变软,滋味更加醇和。第七步是紧条提毫。渥堆发汗后,将半干的茶坯握在两掌中以不同方向旋转搓揉,使叶子间翻卷成条,白毫显露出来,这是毛尖造型的关键工序。第八步是晾干。
紧条提毫后,茶叶要放在有石板房顶的“燕子楼”上,用筛子或竹席摊晾,中间需翻动2—3次,确保叶子干湿均匀,香气充分透发出来。最后是干茶过滤。将干茶放入筛中,并剔除散叶和粗茶,将碎末筛出。
紫阳毛尖以“香高、味浓、耐冲泡、回味甘甜”蜚声海内外。紫阳也因盛产紫阳毛尖成为“中国名茶之乡”。紫阳传统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