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四批Ⅱ-31
申报人/申办单位:澄城县文化馆
距离澄城县城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北棘茨村,村里有座古寺——寿圣寺。据载,寿圣寺始于隋唐时期,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御赐名曰“寿圣寺”,其北枕乳罗山,南面华山,右带洛水,左襟黄河,是秦东一大景观。如今,古寺遗址尚存,只是辉煌不在。然而,由当地传统的鼓乐和寺院佛事活动庆典古乐融合而成的传统民乐——寿圣寺大佛锣鼓却流传至今。
寿圣寺大佛锣鼓,本是佛事活动的庆典古乐。后因为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庙会活动规模及对外交流的扩大,寺院佛事活动庆典古乐和当地传统十样景鼓乐巧妙地融合而产生。渐渐地,它演变为当地庙会活动的祭神鼓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统祭祀用途的淡化,逐渐成为一种热烈而喜庆的社火锣鼓,是群体表演的一种鼓舞。由仪仗手、鼓手、镲手、锣手、绕杆手、僧人、秧歌队等百余人组成。表演时,绕杆手、僧人和秧歌队穿插在队伍之中,让锣鼓表演更加鲜活,更加精彩。一场酣畅淋漓的锣鼓表演,粗犷中不乏细腻、豪放中不乏灵动,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土雄风迎面而来。
在北棘茨村,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妇孺儿童,人人皆会跟着节奏敲锣鼓。这些年,虽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入城市,却还能洋洋洒洒地跟着敲上一首完整的曲子。“呛呛一呛呛……”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村上的年轻人只要听到锣鼓声,也都爱凑过来跟上练一练,敲一敲。农闲时的傍晚,是最好的练习时间。铿锵的锣鼓声,激烈的呐喊声,让听者不禁热血沸腾。就连村中五六岁的孩童,也会趁着鼓者休息时的空档,爬上鼓架,颇有架势地挥着鼓槌,敲响直径超过一米的大鼓。口中念念有词的模样,引来一阵哄笑。
寿圣寺大佛锣鼓传承人田吉祥,是第24代田氏后人,如今已年过六旬。在他的组织下,北棘茨村中有142名村民加入了锣鼓队,均是田氏后人。除了逢年过节,周围十里八乡但凡有红白喜事,也时常会发现他们的身影。一连好些年,农历初十刚刚过,寿圣寺锣鼓队便忙碌起来,成为十里八乡的“红人”。
表演时,只见一群朴实的村民,神情沉稳,敲起锣鼓来就发狠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锦带;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狂野的鼓声,回荡在四野,让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起来,让原本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起来。愈演愈烈,舞者们的胳膊、腿、全身,疾速地搏击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这是一首渭北高原上的“狂想曲”,现实与憧憬,痛苦和美好,都凝聚在这舞姿和鼓点中,让人无比震撼和惊奇!此刻,你会惊异于那些日渐老去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如此蓬勃的能量!
冬日的空气清冷而凛冽,曾历经动荡的圣寿寺正在重建,那些尚且保存完好的石碑讲述着北棘茨村发生的故事。在这里,人们和这座千年古寺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情感。
高亢、清脆、紧凑的鼓声,时而铿锵,似千军万马嘶杀疆场;时而激昂,似吹响冲锋号洪亮昂扬……时光飞逝,寿圣寺大佛锣鼓依旧响亮,向世人“述说”一个个动人的过往。愿鼓声能永远流传,永远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