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四批Ⅱ-33
申报人/申办单位:山阳县文化馆
八仙鼓是流传在商洛市山阳县境内的民间音乐形式,它起源于明末清初,以祭祀鼓乐为基础,融入社火鼓、秧歌鼓、行军鼓、阳锣鼓等多种打击乐旋律,并吸收社火、龙灯、花鼓、鱼鼓、孝歌(阳锣鼓)、秧歌等艺术元素,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以牛皮鼓为主打乐器,配以钗、锣,因鼓谱繁复,热闹非凡,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名八仙鼓。
一套完整的八仙鼓由4个小节组成:1、试捶(前奏),又叫三起头,其节奏舒缓。2、长捶,也叫一流水,又名“水牛角”,节奏缓中有急,专为“老虎斗水牛”、“鹭鸶叨海蚌”、旱船等地面故事配乐。3、扫边,又名“狮子滚绣球”,即鼓手轻轻敲打鼓帮和边沿,专为龙、狮慢舞配乐。4、三道坡,为八仙鼓中的高潮:龙或狮子口衔宝珠,欢呼雀跃,在烟花爆竹声中逛奔乱舞,喜点也随之如暴风骤雨开始“上坡”,一道二道三道,直至龙、狮精疲力竭,乐手气喘吁吁。整套完整的八仙鼓打下来,短的八九分钟,长者十五分钟左右。八仙鼓所用的乐器有大鼓、土铙钹、大锣、小马锣、鼓槌。参演人员少则5人,多达几十、上百人。山阳八仙鼓不仅是社火鼓,还融入了秧歌鼓、行军鼓等多种打击乐旋律和韵味,它兼具南方鼓乐悠远和北方鼓乐铿锵的特点,鼓点变化多端,节奏明快,强弱分明,起落有序,时紧时松,时轻时重,时如流水叮咚,时如万马奔腾。它的表演形态原始、粗犷豪迈,刚阳与柔美同在,鼓师们那扑朔迷离的鼓谱套路,龙飞凤舞的槌花,把握的潇洒自如,给人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营造出浓郁的喜庆气氛。
八仙鼓是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当地群众自娱自乐和在重大节庆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表演形式之一。八仙鼓兼备南方鼓乐的悠远和北方鼓乐的豪放,体现了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八仙鼓已列入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