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五批Ⅹ-68
申报人/申办单位:蓝田县文化馆
社火起源于原始时期先民们的祭祀活动,先民们以社火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和民俗活动的载体,其中芯子艺术最为独特。蓝田县肖家坡社火历史悠久,该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村民人数鼎盛时期多达五千余人,在不依赖外援的基础下可出平台芯子等二百五十余桌,参与者上千人之多。该村是西安东南部第一大村,有“西安城南第一村”美誉;
自古多出戏曲演员和制作纸扎、戏服头帽的匠人,该村过去被称为“戏窝子”,因而戏曲、社火发展兴盛,闻名遐迩,现在还存有建于道光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826),也是关中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秦腔戏楼,蓝田县秦腔剧团早先就是以肖家坡村秦腔剧团为班底成立的。该村处于交通要道,肖家坡村是一个自然村分为三个行政村,设社合总局一处,下设五个分局。肖家坡村的社火,戏曲两个姊妹剧就应运而生,至今还有清代遗留下来铸铁的芯子杆以及老戏楼。早先村民们的背芯子(木芯子)最有兴趣,而延续至清同治年间,清同治六年至光绪十六年,即1856年至1878年在老前辈艺人肖之灵的倡导下,开始制作铁芯子,村民们群贤运筹,广集良策,将原来比较粗糙的五十根木芯子,去粗取精,筛选为三十根,由老街门肖致仁掌炉锤炼,打制出比木芯子更加精巧的卯榫套口的铁芯子,轰动当时。
至此一直延续到民国,政局稍稳,农业丰收,民心思乐,一九三三年二月初二,我村耍了历史上独具规模的“下场子社火”(指在空旷场地变换社火芯子阵形),当时车水马龙,其景空前,在抗战和建国初年年年耍从未中断,基本为“十年一大耍,五年一小耍”,每年社火还应邀到县,市等地演出,即使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村民为延续这一古老艺术,创造性将传统老戏社火改为现代样板戏社火,使得这一古老文化得以流传。文革期间派性角逐,为合民心,促进团结于一九六八年二月初五又一次“下场子”耍社火,观众十万有余,漫坡遍野,群情激愤,出现了高压政治下的自然轻松。此次举动,泯灭了派性的怨仇,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生产的正轨发展,基于此种特殊因素,肖家坡村民特将“社火”更名为“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