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五批Ⅹ-69
申报人/申办单位:西安市长安区文化馆
长安花灯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砲里街办。鲸鱼沟把白鹿塬天然分成两半,沟北叫北塬、沟南叫南塬。砲里位于白鹿塬南塬,按行政区域划分隶属于西安市长安区管辖。鲸鱼沟海拔647米,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这里盛产的竹子,柔软且有韧性,非常适合制作各类花灯的骨架,是理想的花灯制作材料,为砲里花灯民俗活动的实现提供了充实的材料保障。
灯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先生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康熙字典》解释为,“灯”,火也。徐铉注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明徐炬在《新镌古今事物原始全书》解释为:“灯笼一名‘篝’,烛燃于内,光映于外。”“篝”字最初指竹篓。从字形也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用竹条编成,且周身布满网眼儿的器物。《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士大夫则用丝织品——帛来制造灯具。帛薄而透光,华丽美观。
陕西关中渭河流域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相传唐时长安砲里就有村民在此生息繁衍,到了明清时期,已有许多村落形成。由于西安及关中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每逢新年来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悬挂花灯,孩童们也要提着舅舅送的花灯互相碰撞谓之碰灯,以期待在新年里的生活和前景红红火火。同时各村各乡还有举行社火的民俗活动,其中社火中的芯子表演,将大型纸扎和孩童巧妙的结合并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社火的一大特色。需求大量的花灯和纸扎。为当地的花灯制作和纸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当地花灯和纸扎制作曾闻名西安城区及周边乡村甚至关中部分地区,至今约有数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