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锣鼓
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民间舞蹈“十面锣鼓”,亦名“霸王鼓”。相传源于楚汉相争之际,原属古代楚军战鼓。
公元前207年,项羽于巨鹿之战后破函谷关,率军至于戏西,后移师临潼新丰鸿门与屯兵灞上的刘邦对垒。次年,项羽鸿门设宴、封十八王、诸侯罢兵戏下,皆于此地。从此楚军军中鼓乐流入民间,后经不断改进,遂形成今天的“十面锣十面鼓”,现已发展为百面锣百面鼓。
演出时,锣鼓队前有三位彪形大汉,各执一杆三眼枪鸣枪开道,紧跟其后的锣鼓队严整如军,演员服装整齐朴素、色彩鲜明,并以太极图为其标志。演奏的音乐激扬高亢,节奏明快。
舞蹈动作优美大方、朴实欢腾而又复杂多变。数千年来,逢年过节、游行集会以及举行盛大庆典时,“十面锣鼓”常被用于助兴表演,颇受群众欢迎。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引锣头、鼓头年事已高,后继乏人,这门民间鼓舞有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现在,十面锣鼓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