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营造技艺(陕北窑洞建造技艺)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国家级 省级
遗产编号:国家级 第三批Ⅷ-180 省级第二批Ⅷ-32
申报人/申办单位: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陕北人民,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陕北窑洞。
延安农家院 石窑
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末清初。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窑洞为广大陕北人民所接受,是陕北居民最主要的居所并沿用至今,被称为生土建筑的“活文物”。由于窑洞建筑在当地的适用性极高,窑洞营造技艺在陕北代代传承。
原生态文化建造技术与黄土窑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窑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住”空间环境,更是陕北文化与艺术的发源,生生不息的陕北人创造了特有的窑洞建筑技艺。
土窑
陕北窑洞民居具有保湿、节材、环保、长寿、减灾、保鲜、贮藏、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聚落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是陕北居民最主要的居所并沿用至今。陕北窑洞民居建筑按照建筑选址与布局方式,有以下三种:
处理好的地基
一是靠崖窑,是在天然的黄土崖壁内开凿横洞,常常数洞相连,成排并列或上下相差,也有在土窑外接上一段石窑或砖窑,称为咬口窑。规模较大的则在崖外建房,组成院落,称为靠崖窑院;
延安碾盘聚落
二是下沉式窑洞或叫地下天井窑,该类窑洞多建于黄土塬上,一个个星罗棋布,这种下沉式天井窑大都采取简单的地下四合院的形式,一户一院;
延巡宝塔区新农村窑洞居民
三是土坯拱窑,即用土坯或砖石砌成拱形窑顶和墙身,上面用土加以覆盖筑成。这类土拱窑洞有半埋式的,也有筑在地上的。亦称独立式窑洞,又叫“四明头窑”,即是指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
米脂穿廊式的正面构造
陕北窑洞民居是我国黄土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原生态与生土建筑的代表,更是我国建筑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是研究陕北本源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陕北窑洞建造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