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旬邑彩贴剪纸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遗产级别:国家级 省级
遗产编号:国家级第三批Ⅶ-16 省级第二批Ⅶ-11
申报人/申办单位: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旬邑剪纸相传起源于汉代,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最北部旬邑县境内的中塬张洪镇、太村镇、职田镇和赤道乡等地。至清代末年,旬邑剪纸由单色剪纸发展演变为彩贴剪纸。旬邑的彩贴剪纸是当地妇女必需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要剪窗花、墙画,婚丧嫁娶要剪仪帐,新居装饰要剪顶棚花、炕围花,至于服装刺绣的底样、盖在花馍上的花样以及迎神送鬼的仪程等,更是离不开剪纸的装饰。
旬邑彩贴剪纸以彩色有光纸为材料,经剪、贴、衬等多种手法处理来组成画面,作品构图饱满充实,色彩和谐灿烂,情趣盎然。旬邑彩贴剪纸的画面可大可小,其最大尺幅达4米以上,而且每一幅作品都有相对应的歌谣。剪纸艺人在剪纸时,一边创作一边唱,其内容多为当地民间流传的戏曲故事、神仙传说等。
旬邑彩贴剪纸是继旬邑单色剪纸之后产生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形式,是民间传统剪纸的独具特色和创新,彩贴剪纸采用多色彩纸通过剪、贴、衬三种工艺流程把彩色纸粘拼并和民谣故事相呼应,点缀为一张完美的艺术作品,内容以人物、动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为题材,富丽堂皇,神秘诡谲,浪漫夸张。
旬邑彩贴剪纸与招魂、送病、镇宅、祈雨等多种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是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教授誉为“既传统,又现代;即淳朴又艳丽”,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称赞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中央美院杨先让教授评价为“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纸作品。”
基本简介
旬邑彩贴剪纸1992年荣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特等奖;1994年荣获文化部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
旬邑彩贴剪纸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上海、湖南、广东、陕西、香港、澳门、台湾等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同时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
中国文化部先后命名旬邑县为“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剪纸之乡”、“中国民间绘画画乡”。
基本特征
旬邑彩贴剪纸作品多层次、多色彩、大红大绿、抽象、变异、花而不繁,艳而不俗。
1、旬邑彩贴剪纸作者首先注重作品表现意念和内涵。不重神态,不讲人物比例,也不讲视角三维效果,在富丽华贵上做文章。
2、旬邑彩贴剪纸,人物形象饱满,眼目夸张,形态诡谲,基调浪漫。
3、旬邑彩贴剪纸,从整体上看去,给人以激昂的情绪远古的遐想,有健康、朴实、喜庆之感。
4、旬邑彩贴剪纸风格独特,讲究对称,阴阳和谐,天人合一。
5、旬邑彩贴剪纸,同时配有相应的歌谣,给人以明目清淅等特征。
基本内容
旬邑彩贴剪纸内容以人物、动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为题材,以富丽堂皇、神秘诡谲、浪漫夸张的手法,采用剪、贴、衬三种工艺把彩色纸粘拼、点缀完成。
相关器具编辑
剪刀、彩色纸、浆糊、白板纸。
主要价值
旬邑彩贴剪纸是对单色剪纸的延伸,起源于民间,张扬作者的生活情结和理想追求,美化家居生活。它以全新的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手法,创造拓宽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原生态又超前的剪纸艺术新领域。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赓继的欣赏形象和造型风格,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群众的情感和于教寓乐,表达了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具有认识、教化、表意、抒情、娱乐、社交等多种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与保护价值。
历史渊源
旬邑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距今有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末商初,周族先祖公刘在此立国兴业。自秦封邑,汉置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豳风》等便是产生于此地的千古名篇。由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汉、戌、狄、回仡、匈奴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文化交融和影响,便形成了独特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表现出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旬邑民间美术特别是彩贴剪纸中有着丰富的遗存。从旬邑彩贴剪纸精神渊源与旬邑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相比,两者比照方能明白代代传承的旬邑彩贴剪纸所承继的文化内涵,研究和保护传承旬邑彩贴剪纸对于认识华夏文明的迁衍流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民间文化价值体系。
旬邑剪纸,历史悠久,与原始图腾文化相联系,是与招魂、送病、镇宅、祈雨等多种民俗活动相关,民间剪纸依附于民众生活,甚至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剪纸的内在涵意和外在艺术造型,都和扩大民众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
旬邑人会剪纸,旬邑人爱彩贴剪纸。闺女剪、妈妈剪、奶奶剪、奶奶的妈妈--妈妈的奶奶也剪,从灯下熏花样、树下剪春秋、劳作之余剪生活、剪爱情、剪故事,一直剪到老,才依依不舍离去。旬邑农村隐藏着一支剪纸大军,名不见经转,却巧夺天工。由于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把剪纸作为一种装饰品、欣赏品,用于创作抒发情感;用于古典故事教育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旬邑彩贴剪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剪纸主要用于炕头、炕围、门窗的装饰等,发展到贴于门上、窑顶、箱柜、粮囤。后来旬邑农村嫁女、娶妻、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剪彩贴剪纸,贴于室内显著位置,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在十九世纪,由于旬邑在历史上交通封闭,地处山区,外来文化信息不畅,使原生态民间剪纸,在民间较完整的得以保存。丈革时期,旬邑的剪纸作为政治宣传品,各村曾成立“红剪刀”小组,为政治服务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为了弘扬民族民间丈化艺术,对全县剪纸进行了普查,通过先后举办各类剪纸学习班16期,培养了500多人次彩贴剪纸艺人,馆藏剪纸1630种,作品6000余件,如库淑兰、范双芹、马窈窕、袁风云、张艳梅、秦雪娥、何爱叶、刘桂娥、文崇霄、刘雪芹、张枣娃、魏伊平等。旬邑剪纸先后在西安美术家画廊,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剪纸展览,在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上旬邑的作品获奖分别囊可了所有奖项,其中库淑兰就是一位具有杰出的旬邑彩贴剪纸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彩贴剪纸作品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世界妇女大会上展出,后在台湾、香港等地举办展览,台湾汉声和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印刷了两套彩贴剪纸专辑,作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库淑兰彩贴剪纸作品先后代表旬邑分别于192年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彩贴剪纸特别奖;1994年获文化颁发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个人作品应邀在中央美院陈列馆展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旬邑民间彩贴剪纸被中央美院杨先让教授评价为“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纸作品。”被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教授评为“既传统,又现代;既淳朴,又艳丽。”被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称赞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旬邑彩贴剪纸色彩的搭配是亮色配暗色,归纳,简化,总结,概括了繁杂的艺术技巧规律,善于用各种圆形拼贴组合,来烘托人物形象,有的剪纸作品不下2000多个彩色圆圈圈。在全县有300多人仍在不断创作彩贴剪纸,在旬邑这一剪纸艺术群体中,擅长表现民俗传统风情题材的有何爱叶、陆兰娃、文崇霄;偏爱神话戏剧人物的有秦雪娥、张枣娃、刘桂娥、马窈窕、刘雪芹;喜欢表现爱情传说、花卉的有卢岁女、马莲花、许桂莲、连芳霞;专供佛塔龙凤纹样的有范双芹、袁风云、王桂花、魏伊平等人。旬邑民间彩贴剪纸具有民间传统剪纸的独具特色和创新,使中国民间剪纸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剪纸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1993年旬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所以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分布区域
旬邑古称“豳”,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辖境北部,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限。东依铜川市耀州区,南傍淳化县,西临彬县,北接甘肃省正宁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位于北纬34’57"-35’33"东经108’08"-108’52"。县界形似以东北至西南向延伸的长形,长65公里,平均宽25公里,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10镇4乡,187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人。
旬邑县境内东北部由于子午岭的桥山绵延横亘,境内河流较多,水量细小,诸溪分别汇入三条主流,由东向西南顺流出境。东部子午岭最高峰石门山,河拔1885米。本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9℃,年最高温度7月份平均21.7℃,最低温度1月份平均—4.9℃,极端最高温度为36.3℃,极端最低温度为—24.3℃,年日照2497小时,年降雨量03.3毫米。土壤以黄增土、黑垆土、褐土为主,淤土次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坩子土资源为陶瓷工业提供了足够的物质资源。
旬邑自古民风厚道,习俗勤俭,淳朴无华,富不喜外,穷不嫌乡。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群众有重礼义、爱文化的风俗。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公刘曾在此地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化。出土的200—300多万年的剑齿象和板齿犀牛化石,为世界之最。距今两个多年前的秦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道路兵站遗址至今犹存。有国保级单位宋代泰塔、安仁宋代瓷窑遗址。具有北方庭院与南方园林特点堪称陕西一绝的精典清代古建筑民居--唐家大院,旬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1926年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1928年爆发了声震渭北的 “二·八”起义。革命战争年代是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邓小平、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过,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文化积淀的厚重,便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对弘扬和发展民间传统剪纸和彩贴剪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
● 何爱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何爱叶,女,汉族, 1953年4月生,咸阳市旬邑县人。她自幼酷爱剪纸,6岁时就常用小剪刀在树叶上剪出许多花鸟图案。10岁时,她剪出来的窗花已经有模有样了。在实践中,她的剪纸技艺有了很大提高,村里人称她是“剪花能手”,男婚女嫁时,乡亲们都请她剪喜花,装饰嫁妆和洞房。
作品照
20世纪70年代末,何爱叶开始拜剪纸大师库淑兰为师,学习彩贴剪纸,她继承了库淑兰的剪纸艺术风格,创作的彩贴剪纸作品色彩鲜艳,繁而不乱,美丽华贵;人物形象夸张,不重写实;作品构图讲究对称。她在作品上还配有相应歌谣。
作品照
何爱叶与剪刀结缘40多年,创作了许多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上举办的民间美术大展,连连获奖。1981年,她应邀参加陕西省民间剪纸表演,获优秀作品奖。1989年,其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艺术大展;1991年,她的两幅大型剪纸《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获佳作奖;另一幅参展作品《蝶恋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照
1996年,何爱叶被评为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997、1998年,其作品分别在台湾、香港展出;1997年,剪纸作品《寿》参加陕西省“凯伦杯”迎香港回归民间美术作品大赛,获优秀奖;2002年,剪纸作品《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和彩贴剪纸《十二生肖》、《鱼龙变化》参加陕西省“好猫杯”民间艺术精品展,并被有关艺术单位收藏;2008年,她创作的迎奥运彩贴剪纸《福娃》被北京奥运会选用。何爱叶现为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魏伊平
魏伊平,45岁,陕西旬邑人,陕西魏伊平剪纸艺术工作室主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传人。
讲解剪纸技艺
在外婆和母亲的影响教导下,7岁学习剪纸,15岁开始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剪纸学习班。其间得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亲传彩贴技巧。
传承情况:第一代:范双芹 第二代:库淑兰、袁凤云 第三代:魏伊平 所带学生:张国娟、吴巧玲、孙小柯等。
1988年在北京展出时其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
1993年生平业绩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卷;
2003年在首届陕西省民间艺术绝活大赛上获一等奖。
2004年4月作品《肆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5月在“国际剪纸艺术展”中作品《辈辈封候》荣获金奖,被南京大学海外系民俗研究室聘为顾问;同年在首届当代华人名家名作展中《佛塔》获得金奖,并被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聘为艺术顾问;
2005年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给魏伊平颁发了陕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入围荣誉证书;同年作品《猫蝶富贵》获黄土寻根陕西民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2007年受《世界时尚大师与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特别专辑《时尚》杂志社之邀,作品在台北国立展馆举行专题展览。
2008年两次前往上海同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及演讲。同年作品《鹊桥相会》参加奥运会展出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申请成立“陕西魏伊平剪纸艺术工作室”。
作品
2009年作品参加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览;作品《鱼戏莲》、《凤戏牡丹》在“百年陕图”活动中被陕西图书馆收藏。
2010年1月被文化部活动中心邀请参加了首届春节文化活动。6月魏伊平与陕西各地剪纸艺术家共同参加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并被陕西省艺术馆称为“陕西剪纸九姐妹”。
2011年1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小剪花娘子-魏伊平剪纸精品》集。4月在西安世园会任哈萨克斯坦展园副园长。5月参加咸阳市举办的中日剪纸交流展获一等奖。12月参加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馆活动。
2013年4月中国集邮公司出版并发行了《和谐中华-中华文化名家艺术成就邮票卡纪念珍藏册 魏伊平剪纸艺术集邮册》。5月参加了中国大型科普博览会。6月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提供剪纸-咸阳卷。
2014年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年底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签订合作意向书,约定共同组织召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研讨会。
2015年5月参加了第十九届西洽会即丝博会。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向魏伊平发出了邀请。10月在陕西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签售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魏伊平传》。
剪纸艺术大赛合影
2016年2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晚西安城墙灯会,韩国代表团收藏了代表作品《十二生肖》及传记。5月作品《辈辈封侯》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作品评比金奖。9月在第三届中国文化馆日-文化艺术博览会暨银川“一带一路”特色博览会非遗展获得优秀非遗项目奖。
在从事民间剪纸技术几十年来,魏伊平传承创作了300多幅剪纸作品有《五凤楼》、《十二生肖》、《双凤朝阳》、《戏曲片段》、《童子捧双喜》、《红楼》、《龙凤呈祥》、《八仙福乐图》、《四季平安》、《十八罗汉》、《这五年》、《百子图》、《五十六个民族》等幅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并收藏。
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及、《中国文化报》、《中国剪纸报》、《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多家媒体对魏伊平剪纸艺术及作品进行了报道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