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迷胡
项目简介
迷胡是陕西地方戏第二个大剧种,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以其音乐旋律细腻柔媚,富有抒情性,华阴是其最早和最有影响的传承地域之一。
“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清唱曲子”受宋代“弹词”“赚词”以及元曲杂剧的影响,在保持“地摊子”基本表演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开始向“高台”表演转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程式。
新中国成立前后,华阴境内地摊子型的“清唱迷胡”班社多达上百个,其中如赵坪、南营、康营等村的自乐班社至今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解放后,华阴的几位主要迷胡艺人受聘于省迷胡剧团,使迷胡剧团得以发扬光大。后来,为这一剧种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著贡献。
华阴迷胡剧团成立,排演了大量的传统和现代迷胡剧,屡获嘉奖。其后,城区又成立了“迷胡活动中心”这些艺术团体有力的守护了迷胡的正宗传统。
地理位置及分布区域
迷胡发源地华阴市,地处陕西关中东部,是渭南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市,华阴四季分明,粮丰林茂,被誉为“华夏之根”的西岳华山就耸立于华阴南部,西汉粮仓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四知先生杨震的书院遗址都在华阴境内,是古代渭洛文化的重要滋生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承,构成了这一古老的剧种“迷胡”的特殊生育条件。
传承脉络
有记载的从清道光年间开始:
张辅君、寥逊青、杨运子、宁思合、吴思谦、赵长河、党延奎等为华阴民间迷胡艺人,均已谢世。
第一代,师从前辈,演唱迷胡的主要有李桂芳、宁秦华、崔生华、崔春华、姚振华、吴艺文、左艺国、袁建民、杜建兰等。
第二代:师从前辈的以卫赞成、雷开元、刘艾侠、张巧莲、李淑莲、员振明、党光弟等为代表。
第三代:是目前活跃在民间的以苏随民、党安华、孙玉香、高亚莉、严凤亚、杨建康、张宝仓、丁巧祥、赵亚荣等为主的华阴迷胡演唱者。
现在已培养出林禾苗、杨杰杰、党杰、王双喜等青年演唱者。
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后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歌原型。它反映了民歌转化为曲艺再提升为戏剧的全过程,对这些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对探索戏曲源流,完善和丰富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史实借鉴作用。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