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简介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名窑之一。磁州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中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该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耀州窑陶瓷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2006年5月20日,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耀州窑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
产品特征
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 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 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孟树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孟树锋,男,汉族,1955年1月生,现为铜川市陶瓷研究所职工。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长,他开创了铜川陶瓷产品出口、国内外技术文化交流的渠道,奠定了耀州瓷技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1974年至1977年,师从著名陶瓷专家李国桢研究耀州青瓷,为恢复和发展耀州青瓷作出了应有的努力。1980年至1992年,他为恢复铜川民间铁锈花瓷、兰花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等六大系列瓷种作出了创造性的工作。
孟树锋的陶瓷作品严谨深邃而清秀飘逸,有雄浑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诚善睿智的个性灵韵,曾在香港、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举办个展,荣获多个国内外各种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家、团体、个人收藏,有《孟树锋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专著出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现为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广东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现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