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文化馆的三楼从去年起挂起了这样一条横幅,用来激励何爱叶和她的团队保质保量的完成县上交代的任务——旬邑县为纪念享誉国内外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传奇农村老太太库淑兰,专门修了一座纪念馆。
纪念馆需要大幅的库淑兰作品进行装点,于是文化馆面向全县招募剪纸能人,并由旬邑彩贴剪纸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爱叶牵头。
这次何爱叶的13人团队每天打卡“上班”,工作内容就是将各色纸张被剪出尺寸各异的图案,然后再一张贴一张的粘连在一起,形成色彩斑斓的新图案。何爱叶手中的剪纸只是整幅作品的一个部分。
他们要放大的每幅作品,都是由上百个这样的图案组成,某种意义上讲,旬邑彩贴剪纸的生产过程就像制造汽车,所有人各司其职做好不同的部件,然后组合成“整车”。
没有借助任何工具,只凭借经验剪出这些大小形状基本相似的“零部件”。何爱叶说彩色的图案和粘贴的工艺,是旬邑剪纸最大的特色。
她回忆自己与彩贴剪纸的结缘,完全是因为当年她创作单色剪纸已经进入了瓶颈。恰好盱旬邑县举办了剪纸培训班,邀请因彩贴剪纸而声名鹊起的库淑兰,为全县的剪纸爱好者们进行培训,于是何爱叶便报名参加了。
在交谈中,每当提到库淑兰,何爱叶都要用“大师”这个称谓来称呼她。在她看来,是库淑兰当年手把手的教导,提升了她的剪纸技艺,还让她对于剪纸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何爱叶的脑海中,剪纸的世界从此不再是单调的一个颜色,而是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按照何爱叶的说法,长期以来旬邑的剪纸和全国各地的剪纸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是库淑兰的出现,大胆革新了旬邑的剪纸艺术,并使其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除了采用“贴彩”这种方式之外,库淑兰的作品构图大胆、内容抽象、色彩鲜丽,特别是其代表作《剪花娘子》,有专家赞叹能够在上面直观的感受到毕加索作品的影子。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库淑兰就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成名前都很少离开自己居住的小山村,更别谈接受专业的培训了。当年为了教学员们剪,库淑兰还把《剪花娘子》的每一个步骤编成了歌谣。
“其实旬邑彩贴剪纸这个非遗,就是库淑兰发明出来的。”何爱叶说。上世纪80年代,库淑兰被当地文化部门挖掘出来,紧接着媒体连篇的报道,让她迅速成名。
立于旬邑县城中心,取材于库淑兰另一幅代表作品《过家家》的雕塑。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库淑兰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旬邑人了。
因为库淑兰的缘故,很多旬邑的剪纸艺人从单色剪纸升级成为了彩贴剪纸,有的甚至还干起了仿制库淑兰作品的生意,因为她的作品价格已经炒得很高了。
为了纪念这位旬邑名人,县城里树立了不少源自库淑兰剪纸作品的招贴画和雕塑,甚至还专门为她修了一座纪念馆。
在何爱叶眼中,库淑兰就是一个传奇,她的风格深深的影响到了后来人,甚至把很多人框定住了。比如何爱叶就仿制了很多库淑兰的经典作品,虽然她是这个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但似乎还没有打上了浓浓个人烙印的代表作出炉。
今年73岁的张彩琴,和何爱叶一样接受过库淑兰的培训,当年因为剪纸而结缘,也让她二人成为了儿女亲家。
何爱叶的女儿罗洁,这次也参与了库淑兰大幅作品的制作。虽然从小受母亲熏陶,但她对剪纸开始产生浓厚兴趣还是在几年前。罗洁的剪纸手艺还远不及母亲,但对于如何推动这个目前有些陷入发展瓶颈的非遗项目,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因为2016年,罗洁有幸参加了原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非遗研修人群”研修班,她回忆一位教市场营销的专家,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观点——
一条是做好传承保护工作,有库淑兰这个高峰存在,照着做准不会有错,况且国家每年都有经费支持,这条腿容易先迈出去。
另一条则是面向市场,让旬邑贴彩剪纸这一非遗项目充分与市场对接,倒逼着它提升,迈出这条腿才是能否推动这项技艺持续前进的关键。
“库淑兰这样的传奇,可能以后很多年都难再遇见了。但旬邑彩贴剪纸还要传承和发扬,不能总活在前人的影子中吧。”罗洁说,这可能就需要对接市场上的优质资源,特别是设计资源参与其中,用外力推动旬邑彩贴剪纸不断的发展革新。
旬邑县文化馆里复制了库淑兰生前的居所,里面挂悬挂着许多串红纸减的小人,和满墙的彩贴剪纸相映成趣,也让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这些也是库淑兰的作品。但资料说这其实是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一位代表艺术家吕胜中的手笔,他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
显然,从外部吸取养分,也是旬邑彩贴剪纸这一“年轻”非遗项目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