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陕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与艺术多重价值, 但如何将它们保护好、传承好却是一个难题。被称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近年来通过“盘活”皮影、竹编等传统文化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主动“拥抱”市场,在创新中传承保护,拉动当地就业,带动百姓致富。
华州区桥枝镇张桥村的华州皮影文化园
位于华州区桥枝镇张桥村的华州皮影文化园,是一个集传统华州皮影制作展览、演出体验的民办文化园区。一支由平均年龄超过75周岁的5位老艺人组成的表演团队,正在表演地道的华州皮影。华州区是“中国皮影艺术之乡”,中国皮影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老人们表演的娴熟、自信相比,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却充满担忧。
华州皮影省级非遗传承人吕崇德(76岁):“来了游客演短短的十分钟、二十分钟,想展示我们所学展示不出来。”
华州皮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华(77岁):“我最关心的是传承问题。现就是有人学,学成以后往哪去呢,这是个大问题。”
古老的皮影艺术究竟往哪去?华州区新一代的艺人们正在创新中尝试着作出回答。坐落于华州区步行街西口的“影子坊”,是51岁的华州皮影省级非遗传承人薛宏权创办的一家集皮影制作、表演的民间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室,他正在为新创作的皮影戏《哪吒传奇》进行角色、道具的拆分。
华州皮影省级非遗传承人薛宏权:“你比如说这个美人鱼,整个拆分下来21件,这个21件环环相扣,它最后呈现出来的表演效果,就把这个鱼整个在水里游的那种动态的美感,完完全全表现出来。”
薛宏权介绍,拆分完后,将依照图样进行皮影的制作。华州皮影多选用上等的秦川牛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制作,尤其在雕刻中的“推皮走刀法”,是独有的一门技艺。对于正在创作的这部新剧,薛宏权不仅在角色形象上进行了卡通化的创新;在运营模式上,将文旅结合,和少华山景区合作,搭建固定舞台,常态化演出;而其演出形式,则被定位为大型多媒体皮影舞台剧。
薛宏权:“啥叫多媒体创新,就是运用一些激光投影技术,包括加上一些现代化的数字灯光 和一些特技,整个完成这一个戏的表演。”
薛宏权的信心来自于他多年所坚持的“创新发展、发展传承”的理念。原本只用于表演的传统皮影在这里被开发出多款文创产品,广泛应用于装饰、装修、日常生活中,取得了市场的认可。
薛宏权:“咱这个公司目前固定在这上班的差不多有三十人,差不多年销售额在五百万左右。”
除了华州皮影,华州竹编也是省级非遗项目。位于秦岭脚下的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是远近闻名的传统竹编村。70岁的邢都看是市级非遗传承人 ,他所编制的竹篓、竹篮、竹筐等都是传统的华州竹编。
华州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邢都看:“最贵的就是那个带盖笼,那个是卖四百多块钱,最便宜就是这小馍筛,卖五六块钱,十块钱左右。”
记者:“这个一年下来收入是多少钱?”
邢都看:“就是三到四万块钱。”
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刘海龙:“南堡村总共是三百二十多户人,现在目前编的人就是四五十户,现在收入的话就是下来有四五十万元。”
传统的华州竹编也在创新中寻找发展的路子。在华州区某小区内,38岁的华州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建芳正在编制的是十二生肖装饰画,和老艺人们相比,她的作品更为精细,销售渠道也完全不同。
华州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建芳:“我编得这些原材料都是公司提供的,像我这边的话也不需要摊什么成本,等于是我编好之后公司就回收了,基本上一个月平均下来的话,就是能编七到八件左右,然后我的工资差不多就在两千五百块左右。”
负责收购张建芳作品的是“华州竹艺社”,这是2019年初由华州区政府主导成立的一家集体所有制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力图在华州竹编的工艺、运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带动。
华州竹艺社总经理宋益民:“咱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再一个是产品要做到高端化、精细化。再一个是要往旅游产品这个到路上走,这几个产品的附加值那比原传统工艺的附加值要高出百倍。”
华州竹艺社在传统的竹编产品基础上,与旅游产品结合,创新了平面编织、立体编织、瓷胎编织、竹编画、竹编家具、灯饰等11个品类、84种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宋益民:“截至到现在的六月底,咱的销售收入基本上还是很可观的,基本上销售收入下来就是240万元。”
和华州皮影、华州竹编一样,华州面花这种传统的非遗项目,也在努力寻找新市场。华州区桓公大街上,57岁的华州面花非遗传承人冯亚茹,正在赶制一款华州面花的代表作--“谷卷”,“谷卷”在当地也叫老虎,其造型为虎头、龙身、鱼尾,象征富足、吉祥。在当地,是舅舅送给外甥结婚的最好礼物,全套售价在200元左右。
华州面花区级非遗传承人冯亚茹:“一年大概收入就是七八万块钱,过年过节都做,过年过节大概就是一天一千多。”
据介绍,在华州区,从事面花产业的人员超过了1000人,年产值1000多万元;从事竹编产业的人员有2000多人,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而从事皮影的文化传媒组织及行业协会有7家,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而华州全区共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43项,市场潜力巨大。2018年,华州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推出多项激励机制,鼓励各方参与。
华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余晓燕:“在场馆建设方面,我们华州区对全年开放时间在三百天以上,每天开放时间到要在八小时以上的场馆,按照这些场馆不同的面积大小,最低奖励三万元,最高奖励八万元。同时,我们经常鼓励传承人,对外走出去,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按照参加活动的不同的级别,我们给传承人每人每天二百到五百元的补助奖励。”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特色发展,古老的非遗技艺通过创新“活”了起来!非遗项目不仅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也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华州区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