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编者按:今年九月,“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成功举办。历届“大匠至心”杭州沙龙议题均聚焦非遗保护热点,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方略。今年的主题围绕“共筑·人类共同体,共促·社会可持续发展,共享·健康品质好生活”,多维度,多视角展开探讨交流。在做好防疫前提之下,本届沙龙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研讨交流跨越国界。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相聚在无限空间中,碰撞思想的火花,让实践验证理论,让案例佐证实践,共同推进非遗的赓续传承。基于此,将陆续推出本届沙龙的系列观点论述。
本期嘉宾: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设计系主任
紫砂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今天简单谈一谈“手艺人该不该捍卫主体性”这个问题。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我为什么要关注手艺人主体性呢?在非遗保护进程中,社会也是处在快速发展变化当中,当前已经迎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量子工程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些对手艺人对工艺的选择有没有影响?
去年我参观粤港澳大湾区博览会时看到那些雕刻类的产品精致得不得了。稍微一问之后,发现手艺人使用雕刻工具之先进程度超出我的想象。来自日本和台湾地区、深圳生产的各类高频率电动雕刻工具,在南方工艺美术界被普遍使用。使用这些、高频雕刻工具不仅仅在产品外观上改变了传统样貌,现在的玉雕、石雕、核雕等产品大大提高了精细化程度,当然也使得过去的一些繁难工艺变得简单易行。我就想,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手艺人是不是会转变身份,变成一个个现代高科技支撑下的产业工人?
新技术、新工具下人的主体性问题
现代科技赋予工业生产技术以高度客体化,技术的实体因素和工艺流程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大工业化自然能解决手工劳动的偶然性、个性化和差异化,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从这个角度看,机器反过来有了一定自主性,人反而丧失了部分主体性。在如今这个时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是要在生产和服务环节尽可能地取代人,人只有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维护环节才能维护其主体地位。
手工艺等同于传统工艺吗?
手工艺是不是一种被高新技术扬弃了的传统工艺?我认为,手工艺生产中的技术性质包含着传统工艺,但又不完全是传统工艺。手工艺的发展步伐从未停滞不前,相反,它一直是与时俱进的。至少从清末以来,手工艺生产就一直没有屏蔽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它使用的加工工具、材料处理工艺、工艺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在1949年之后,手工艺全行业早就演变成为了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方式。刚才发言的这位谈中医药保护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工厂也是借助现代实验技术把传统中医药的药理弄得清楚明白。所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这是手工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客观现象。我们不能把手工艺想象成停留在某个古老历史时空中始终不变的事物,不能笼统地把手工艺完全等同于传统工艺,而应该看到手工艺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有选择的开放性,只不过它的开放和激进程度难与新兴产业相比。
手工艺的主体性
手工艺之所以对高新技术的开放性是审慎的,也就是有选择性的,这跟手工艺要保持行业本色有关,与手艺人要保持主体性密切相关。
重新回到手工工艺的本质来看,手工工艺既有技术实体性因素,也有非实体性因素。手工工艺的技术实体因素就是指生产工具。工具是作为某种技术的凝结物。在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中为什么要把“相关工具”也列为保护内容?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说明手艺人掌握工具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凝结着技术的工具,非实体性因素也很难发挥出来。一个手艺人赤手空拳,当然也许可以展示一部分身体机能,但要生产更精美、更有文化的用器就很难做到了。如果有简单工具或简单机械这种实体性因素的帮助,人的体能、双手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等等都更充分发挥出来,变成人的创造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手艺人赖以谋生的相关工具,既有简单工具、简单机械,也有靠手工操作的小型电动工具,靠人为设置的窑炉、抛光机、烘干设备等等——这就是现实,目前活态传承着的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下的工艺性质就是如此,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耦合,这才是当下的手工艺“面目”。
但承认手工艺的现状,是否就应该任其无限制地演变成全自动化生产呢?当然不是,我今天讲的目的就是要提醒手工艺人重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手工艺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自主权、主动权,其中就包括对机器工具的掌控权。手艺人的劳动是让原本已经物态化的技术工具与主体能力相遇合,物态化的技术就是工具、机械、电动工具,这些东西人不使用它,它所凝结的技术力量是发挥不出来。工具和机器只有与人的智慧和人的身体能力相遇合,才能幻化成个体的创造力;有创造力的加工能力才会是真正的手工艺的生产力。所以,手工艺的非物质性要借助于技术的实体性因素才能展现出来,它是一个重新被“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看似很标准、很客观的技术因素都因人而异地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手工技艺。因为相同的工具、相同的可操作的机器在不同人手里,“人化”过程不一样,效率不一样。比如,假如让我来用电动雕刻工具,即使把当今最先进的高频电动雕刻刀给我(使用),我也不会产生生产力,说不定会产生破坏力。这就说明“人化”过程中包含了很多今天要保护的非物质内容。
手工艺作为一项技术活动,其核心就是要让客体技术工具与主体能力相遇,依靠头脑和身体高度协调性来释放人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手工艺的行业本色,主要体现在它的非物质性上。
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性
大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中,人的主体性因素被减到最低。不可能说我今天体能差一些,或者不高兴了,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在流水线上肯定是统一标准,偏离这个标准生产就可能中断,产品也可能就是次品。
手工艺技艺与生产者的心脑、四肢、情绪、知识水平、审美趣味、个人意志等等相关,造成了种种差异性、偶发性、个性化特点,也形成了它的非物质本质。手工技艺的内驱力多样,心脑作为中枢必然是指挥着双手,但有时候技艺也来自于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通常表现为下意识。如一个熟练的手艺人拿起锤子下锤的精准度,依靠肌肉记忆。此外还必须有体能,体能不行,手工技艺也谈不上,因为手工劳动必须要有持续性、耐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包括头、手、身体,甚至四肢的协调。过去玉雕行业俗话讲“五头抱一头”:用颈、脖子、下巴、双手、双脚、肚子抱着一块玉石去就砂砣,这就包括身体高度协调能力和行为的精准度。另外,还要有灵活性,即遇到突发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这就是所谓的灵机一动或诀窍、绝活。
手工艺生产允许,也必须是边设计,边调整,多次反复。手工艺生产必须要调动智力、情感和身体的综合机能,必须协调心脑和肢体,才能走完整个工艺流程。因而,匠心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内容。所以,为防止手工艺沦为自动化工业,手艺人除了要在使用电动工具和机器时保持掌控力、自主性之外,还要有意识地保持手工生产边设计、边制作的生产方式,即避免设计与全自动化生产完全分离的大工业化做法。
保持手工艺的本色,要重视发展手工艺的美学品味。手工艺生产既然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情绪化劳动,有偶然性就必然会出现有瑕疵的产品。从1949年到1989年,这段历史手工艺的外销产品的质量和标准都模仿工业化产品标准来制定。今天又重新回到回到个体化生产的时候,就应该重视手工艺文化建设,在面对偶然性带来的产品瑕疵问题上要形成一种审美态度,建立一种手工艺的批评话语。比如现在在都市家庭和民宿中很流行使用粗陶、粗瓷用器,粗朴的竹木用器等,它们看似都带有瑕疵,但恰恰有瑕疵的这些才是美的,让人怜惜的。工业产品的精致和手工艺品的“自然”越来越拉开距离,手工艺在拉开距离的过程中才找到自己的本色。这种本色恰恰是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性所带来的文化和审美的多样性。
手艺人的抉择
总之,手艺人可以去尝试,可以去应用新工具、新技术。只要新工具、新技术还不足以达到取代人的地步,只要是对人的主体性还不足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觉得手艺人可以自主的、自如的决定自己的劳动节奏,劳动效率,可以提升心脑和双手的能力。
未来各种带着智能的工具会融合到手工艺生产流程当中,技术的实体性因素会在手工艺生产当中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就是危险到来。手工艺人的群体自己本身要有警觉性,要有身份定位。是要变成一个现代产业工人,或是拥有后工业社会工厂的企业家,还是要做一个手艺人,手艺人自己要有抉择。我觉得人人都有自主选择权,不该存在道德绑架。如果选择做一个手艺人,那么利用现代科技时自己要有一份警觉心:我要让它成为我双手和身体的延伸,仅此而已;使用它,目的是为了发挥个体更大的创造力。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这样,我觉得就容易保持一个手艺人的主体地位。
(根据发言整理,仅为嘉宾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