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1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首届“非遗馆里话非遗——文化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教育”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文明办主任魏黎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易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陈岸瑛等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其中,韩子勇在发言中,从信息文明、双重宇宙、文化数字化和非遗数字化等四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在数字化的“旋涡”中,人们成为新数字空间中的“新移民”的观点。他指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建设,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完成对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陈列,更多、更好、更快地满足群众的需要。
很高兴在第17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与大家交流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教育的话题。我讲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信息文明。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的转化,信息化的改造。应该说信息产业、数字产业也成为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成长最快、突破最大、进展最明显、所占比重最高、独角兽企业也最多的领域。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信息化、数字化紧密相关。应该说中国是大踏步地走上了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趋势。
信息技术渗透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新的社会结构、功能、边界、类型、样貌,应该说是社会有机化演进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文明的分期上我们有一个多样化的理解,如果说我们过去有石器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那么我觉得现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第四个文明形态,那就是信息文明。在这样一个信息文明的发展趋势中,打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第二个关键词是双重宇宙。实际上,我觉得人类社会日益生存于一个双重空间、双重宇宙中,人类社会正前所未有地加速走向信息文明时代,拓展和深化着数字世界的新疆域,这也是不可遏制的全球化力量。这几年有一股逆全球化的风潮,但我觉得在信息时代,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信息文明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全球化力量。如果说石器时代,人类的发展是以万年为单位,农业文明是以千年为单位,工业文明是以百年为单位,信息文明就可能是以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因此它呈现出一种加速度发展的态势。很多新技术,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VR、AR、人机交互、量子通信、元宇宙等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概念,犹如我们可以看到的不断张开的“虫洞”,吸附着现实世界,加速形成一个海量的数字宇宙,是一个远超镜像关系的复杂互动结构。正因如此,真实的世界也被重新定义,我们感觉和经验的很大一部分,还来自这样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有时候不通过信息技术,不通过数字化的形态,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深刻和广泛,对它的理解也不会那么透彻。因此我觉得无论是数字世界、信息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真实世界,这样一种双重的宇宙,双重的生存空间已经到来。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化数字化。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个《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互联网和与之关联的高科技领域。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数字化也在提速。过去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有更大量的工作要做。两办的《意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同时又将“十四五”期间关于这块的内容更加深化、系统地加以阐述。
传统的文字、图像、艺术、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遗产,有着各种各样的载体和形式,它所生成、积累、复写、传承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在卷入或者转写为一个海量的、超级的、无限综合的、交互自主的巨型数字漩涡。所以今天无论是对传统人类经验的转译转写,还是新的人类经验知识的生成,这种增值,应该说都在向着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进行大规模、大体量的迁移。实际上,今天的青少年已经数字世界的原住民,而像我们这些60后的人都是数字移民。我们既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真实世界里,同时我们又和数字世界、信息社会发生深刻的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文化数字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它促成了文化版图的新边界。过去因载体、形式、语言、空间等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版图边界。现在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边界。我们的文化实力、文化安全、文化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在信息社会、数字世界中得以呈现,要借助信息社会、数字技术得以发展。同时我们讲文化强国也好,文化复兴也好,文化的数字化都是主战场。
如今的信息空间、数字世界,超越了我们对传统现实世界的理解。我们每天都会看手机、上网,看微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风起云涌的信息空间和数字世界的景象。我觉得落实好《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确实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在今天,我们要赢得信息空间,要掌握数字世界,要起到主导作用,要发挥建设性的积极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领域里,我们要一手抓既有的形式、手段、内容的建设,另一手也要高度重视信息数字技术带来的广阔的可能性。
第四个关键词是非遗数字化。大家知道数字技术在各种文化类型当中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光是保护、传承、记载、交流、传播,它在新的知识生成中,新的经验传递中都会起到作用。在文化遗产的各种类型当中,这种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该说也都是非常适用的。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特别需要数字化,特别依赖信息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样、综合繁杂,同时又是活态的,因此它对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这种全息的、全景的、交互的、广域的技术就特别依赖。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考古、传统村落、民俗、技艺、艺术,遗址,包括典籍、文献、古建,都可以在信息技术中得到很好的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信息技术需要的迫切程度应该说更高,数字化、信息化对非遗的传承、创新、发展帮助也是最大的。
数字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保存、保护、传承、交流、活化、利用、转化、创新、研究、展示等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和空间。因此我觉得非遗数字化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加快数字化的工作,要高度重视数字化的这种可能。同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内容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数字博物馆,已经做了大量的建设,但是和群众的需要,和我们的工作需要相比,还需要做得更多、更好、更快。
最后,要用好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线上线下并举。我们既要注重实物的展示交流,同时也要通过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展示手段,在活态的呈现和数字化上下功夫。今明两年,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基本陈列,无论是在展纲还是在展示手段上我们都要从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样一个新的视角、维度去重新观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