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摘要】非遗展从实践到“活态”策展理念的发展,使得非遗展文案大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非遗项目专题展、非遗综合展、非遗主题展等不同类型的叙述模式。从非遗保护方式、非遗策展原则、展览业态的角度分析,可将其展陈形式分为展品展、活动展、情景展。对各类策展叙述模式的基本面貌、策展重点,以及展览形式及理念的分析,可为后续非遗展览策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展;叙述模式;展陈形式;策展理念
引言
近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展演(以下统称为“非遗展”)的实践日益丰富,业界也逐渐明晰了“活态”的策展理念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策展原则,展示对象从“物”转变为“传承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过程性内容。非遗展从实践到理念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必要达成对非遗展定义的共识,这是我们探讨非遗展的叙述模式和展陈形式的基础。
笔者认为,非遗展的定义可从非遗展的历史溯源中引申出来。广义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包括在历史原生空间、各类现代文化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中举办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为展现内容的展览、展示、展销、展演等活动”①。狭义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作为保护、审美的传统文化对象,在当下所见的各类实体文化空间和虚拟文化空间中,通过对非遗事项的过程性展示,充分利用传承人活态展演、相关实物资源和现代展览技术,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艺术美感、传承历史、精神世界等丰富内涵,供受众体验、欣赏、理解、消费的展览、展示、展销、展演等活动”②。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非遗展。
对应此非遗展概念,非遗展示空间主要包括3种类型。一是“博物馆”类,包括综合性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二是“文化中心”类,包括文化馆、非遗馆、剧院、音乐厅及遗产阐释中心、游客中心等③。这一类,也应包括在一些民居老街、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的非遗展厅④。三是“虚拟空间”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智慧博物馆、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非遗展已经利用丰富的数字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呈现,并逐步开始以单独面貌展示给观众。本文探讨的非遗展,以博物馆展示空间为主,也涉及文化中心和虚拟空间的案例。
一、非遗展叙述模式的类型及策展重点
展览策划是成熟的行业,非遗展的策划也遵循展览策划的基本规律,从目标和创意出发,突出文案大纲的重要地位,然后辅以形式设计和活动组织落地,完成整个展览展示展演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摸索成型的实践过程,策展人或团队在研究借鉴以往经验、推动非遗展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当时当地非遗展示空间、展示资源、策展机制等外在因素的牵制,也会受到对非遗展策展理念认知程度的内在因素的影响,这使得非遗展文案大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叙述模式,主要分类如下。
(一)非遗项目专题展
非遗项目专题展,是指介绍某一位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某一个非遗项目或同类非遗项目的专题非遗展。这一展览实践和非遗评定与保护工作同时开始,是非遗策展的最早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
2009年以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项目有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12种,表演类项目有14种,民俗类项目有3种⑤。最初的非遗展也就是延续传统工艺美术展、表演艺术展、民俗展的形式,通过增添非遗活态展示内容,或增加对非遗项目的阐释,逐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各地紧跟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的进度,举办了丰富的非遗项目专题展。其中,有专门新建、改建的非遗项目专题展馆,如2009年竣工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等。又如,2003年正式开放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既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昆曲的历史、文化,也在会馆内的古戏台上演出昆曲,进行戏曲活态展演。各级综合性博物馆也开展了对非遗项目的专题展示,如由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联合主办的“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等;2015年南京博物院策划了“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展出了南北戏曲文物,组织了南北代表剧种表演,向观众呈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策划此类展览,文案叙述重点突出3个方面:一是项目源流及传承谱系,二是非遗传承人精湛技艺的过程性展示,三是项目保护及发展情况。将这些非遗申报内容补充到文化背景、工艺介绍、艺术水平介绍、社会名流关注等常规展览内容中,形成公众对非遗名录的初步印象,由点及面地建构公众对非遗的基本认知。
这一叙述模式由于涉及门类众多,行业专业性极强,对于非遗策展人来说,对项目带有策展目标的前期调研、资料整理和深入研究是展览从学术到普及性文化产品转化的基本要求。如何尽快做好展览,可借鉴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对十大类项目的文献示例要点(表1),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同时再开展视频、摄影、口述等资料的整理,并积累可以开展活态展的传承人、保护单位等资源,为展览提供扎实的基础。
从策展实践来看,这些文献都可以不同方式呈现在非遗项目专题展中,而在策展文本构思时,叙述模式“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型和时间型两种项目类型去把握”⑦,进行空间思维型策展和时间思维型策展。空间思维型策展适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项目,主要对展出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理性叙述,分步骤、分次序讲述其生产资料、流线、工具、模型及代表作等客观信息。同时,可以在主要叙述框架中链接嵌入关于传承人、传承谱系等感性叙述内容和传承人驻场活态展的阐释,表现人的情感、创造性因素对生产的影响,让展览呈现更加丰富多元。时间思维型策展适合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表演性项目,也适合民俗类项目。策展叙述除了表达文献的静态展部分,需更重点关注活态内容,其主要对规划活动程序、协调展示团队、组织展览受众、安排时间节点和宣传内容等有诸多要求,在整体叙述框架中,可以嵌入活动鉴赏、仪式设计、传承人沙龙等模块,让展览更加立体生动。
(二)非遗综合展
非遗综合展是指全面、整体展现某一评估体系下所有非遗项目类型的展览,呈现一个地区、族群的非遗综合面貌。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充实和完善,全面反映一个地区非遗面貌的非遗综合展就产生了。这类展览叙述需集中解决涵盖所有非遗门类的问题,主要有“十大类”展示、“三分法”展示和日常生活展示3种叙述模型。这类展览成本较高,多用于换展周期长达多年的基本陈列。
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相适应的“十大类”展示,在早期的非遗展中占有不小比例,但这种逐一罗列十类项目的展览叙述模式不能呈现项目之间、展品之间的内在关联、文化属性,缺乏展览的趣味性、启发性,达不到展览“叙事”的要求⑧,所以延续至今,往往只以数字多媒体等较为隐形的状态呈现在更新后的非遗展中。
“三分法”展示来自非遗学科构建中对非遗门类进行“四分法”的观点,即可分为传统表演类、传统工艺技艺类、传统仪式与文化空间⑨。其中,因为文化空间类尚未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在实际策展中,多以“三分法”去划分展示区域。这一分类方式有利于提高展览空间利用实效,便于展览硬件功能设计,观众参观流线顺畅,至今在很多非遗展更新工作中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具体来说,传统表演类注重打造视听空间,动态呈现项目内容,适合展现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曲、游艺、杂技等项目,展览空间有剧场、音乐厅、茶馆、户外广场等;传统工艺技艺类注重打造技艺空间,动态或静态展现技艺过程和成品,适合展现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项目,展览空间有博物馆展厅、手工作坊、非遗产品集市、非遗美食空间等;传统仪式类注重打造民俗空间,动态或静态呈现项目内容,适合展现传统节日、大型仪式、人生礼俗等项目,展览空间有博物馆展厅、古建筑空间等。在实际的内容深化中,“三分法”还根据空间容量进行调整,特别是传统舞蹈、游艺等项目很多和节庆仪式相关,可以关联呈现;传统美术、非遗饮食技艺很多也和传统节日相关,也可以关联呈现。“三分法”只是一个基本的总体的大类划分,细节的呈现还需对项目本身的文化属性有更多的研究,根据展示空间情况建立跨项目的链接。如2013年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建成后,利用长廊公共空间、广场空间更加灵活地展示非遗项目,弥补了该馆“三分法”展示空间相对固定的不足。
日常生活展示是遵从某一地域、族群日常生活的逻辑,从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等角度建立叙述主体框架,将非遗十大类项目融入其中进行展示。这类非遗展打破了非遗名录体系的固有范式,具有讲故事的连贯性,达到“叙事”的门槛,具有较高的策展难度。其给予参观者一种“本地居民在鲜活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的真实感,不失权威且十分亲切,使得展览叙事更加人本化,摆脱说教感⑩。以苏州市非遗馆为例,其展览紧扣苏州城市特点,以“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和“生态苏州的一城”为主题建构全新视角,把观众带入苏州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让观众从岁月轮转、时序往复的角度去了解当地精彩的非遗。另一种叙事路径是将项目完全以活态展的形式展示,把与衣、食、住、行、玩相关的非遗项目融入仿古街肆中,进行非遗的历史场景再现,唤起人们对当地非遗的关联性记忆。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展,再现所在城市历史景观,引进运河流域非遗手工技艺、传统美术、非遗美食技艺项目,还时常上演扬州清曲等表演,唤起观众的多感官体验。
“十大类”展示、“三分法”展示和日常生活展示3种叙述模型,在参观者信息接受方式和参观体验方面都存在明显特质。“十大类”展示基于理性思维剖析,从策展叙述到参观者感性感知之间的距离较远,很难刺激观众的情绪兴奋阈值,但其对非遗专业知识的传达最为充分全面,是一种百科全书式展览。“三分法”展示淡化理性思维、强化感性体验,缩短了从策展叙述到参观者有效感知之间的距离,兼顾了非遗专业信息传达和普通体验休闲的需求,如果掌握好展览叙述联想点、兴奋点的设置,可以有效调动观众左右脑同时接收信息。日常生活展示更加通俗易懂,生活化的感性体验十足,策展叙述到普通参观者有效感知之间几乎零距离,是一种轻松自如的休闲旅游式参观体验,最大程度激活了观众右脑的艺术、情绪、感官体验,相对而言,非遗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达和观众理性接受程度就会被抑制。
在非遗综合展的实际策展中,一是要结合展示机构的定位、目标和参观群体的特点、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叙述模型;二是对十大类非遗项目尽量全面涵盖,避免遗漏,如个别项目不便于关联到主体叙述框架中,可另外设置数字化区域呈现;三是对本地区和本族群文化的叙述与阐释,要兼顾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参观感受,避免出现误读。
(三)非遗主题展
非遗主题展是选取非遗在当代依然存在的价值,形成主题并进行展示和诠释的展览。这一展览实践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观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⑪。对非遗的保护,重点在于利用,挖掘其价值,使当代人受益。其背后蕴藏着人类学关于“文化再创造”的理论视角⑫。展览作为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文化产品,肩负着重新发现并创造其价值的使命。通过越来越多的展览实践,非遗策展的目标之一——“在当代语境中展示和诠释非遗的价值和生存潜能”⑬,不再是嫁接在其他展览叙述模式上的附带品,其本身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策展叙述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案例,是南京博物院“家·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展示展演”,以挖掘非遗中的家国情怀为主题,选取戏剧、曲艺、民间音乐、民间工匠创作、民间风俗等江苏非遗项目,同时配合相关文物,分“慈孝有亲”“恩义好合”“兄弟一心”“爱国有义”“太平天下”若干单元,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相融合,动静结合、线下线上、多样态、多渠道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是全国第一个获得该殊荣的非遗类展示展演项目。
策划此类展览,文案叙述重点关注3个方面:一是挖掘非遗蕴含的精神要找准选题,确保展现其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内涵;二是对主旨精神阐释要符合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也要找准当代人能够共情的切入点;三是提前策划细节,选取并引导传承人创作符合主题的非遗活态展演及开展相关体验活动,给传承人的创作留够余地。这种策展叙述模式超脱了非遗名录的思维界限,化繁为简、高度凝练地呈现非遗项目的文化属性,促进公众真正理解非遗所承载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地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和信念归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策展过程本身就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上述3种类型的非遗策展叙事模式体现了非遗策展选题由“是什么”到“怎么样”再到“为什么”的不断深入开掘,呈现出非遗策展行业10余年来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由于各地展览举办时间存在先后差异,在同行的交流过程中,各种模式互有借鉴和融合,并不绝对割裂,只是主体叙述框架更倾向于哪一种。
二、非遗展陈形式的类型及理念
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策展原则和非遗的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方式,根据观众参与展览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及展览业态(展览经营的形式和状态)去划分,非遗展陈形式主要分为3类:非遗活动展、非遗展品展、非遗情景展。
(一)非遗活动展——让传承人与观众互动
关于非遗策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业界已有探讨⑭。“见人”即在展览中体现人的实践智慧和情感关联,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技能、技艺、匠人精神和从业感悟。在非遗活态保护的方式中,首要的就是要保护非遗的生命力,促进地方社会不同人之间、代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从而提升社区文化多样性与人际和谐。非遗的生命力也表现为,在时代的变化下,非遗遵循自我传统的历史脉络去发展变化,不以阻止其变化为目标。作为“见人”原则中应见到的非遗参与人(群众)、保护人(研究者、传播者),参与非遗展览的传承人、观众、策展人等都有主观能动性去思考、选择和有所作为。
从展览实践来看,非遗活动展是以举办非遗活动为核心的展览形态,是观众与传承人直接交流“看见彼此”的最好方式,其展览业态以传承人现场展示、售卖、表演为主,各种非遗工坊、传统节日非遗主题活动和非遗演出都属于此类。展览形式和展销会、戏曲演出、音乐会、艺术品鉴沙龙、社会教育活动等有较多相通之处。如2014年南京博物院“5·18国际博物馆日”非遗快闪活动、2020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大集市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果展示展销活动等。特别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其以南宋时期临安盛行的工艺美术技艺为主要展示内容,以教学教具、知识点串联、互动答题、手工体验、任务打卡等趣味性展示方式,使青少年深度了解南宋时期本地的特色工艺美术,以唤起公众对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视。这类非遗展览可较好地进行人际互动,特别容易吸引家庭集体参与,给传承人和观众直接交流营造平台与契机。这种面对面的欣赏和赞誉,能够有效增进非遗传承人从事行业的热情和信心,也能促进新一代对非遗产生美好的回忆,对营造良好的非遗生态,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非遗传承人及保护单位是这类展览组织和成功运营的关键,在此类展览的策划、执行和管理中,须充分尊重和肯定传承人的积极作用,承认他们是文化的持有者,是值得尊重的,他们有权解释文化、创造文化。应积极探寻民主管理的方式,让参与展览的传承人和公众共同策划非遗活动展,鼓励策展组织方、协同方以开放的眼光看待非遗,避免守旧惯例导致的对非遗活动展的误解,对其策划、落地、维护产生不利影响⑮。
(二)非遗展品展——向观众呈现专业非遗展品
“见物”即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作品,展现非遗留下的物质遗存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和高超技艺水平。这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展示的主流形态。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操作限定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三大类,保护的目的是从市场上良莠难辨的产品中区分出高质量、专业的非遗产品,为大众提供消费的判断依据,通过市场淘汰有损非遗品质的相关产品,促进非遗市场良性循环。公众也在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产品时分享非遗的艺术魅力⑯。各种有交易性质的非遗大展、非遗博览会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从展览实际来看,非遗展品不仅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作品,还包括博物馆领域常说的展品,即展现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戏剧、曲艺等各类非遗项目的见证物(历史的和当下的),是一种以展品为主要组织形式、信息传达方式、陈列方式的展览。但这种以物质形式呈现非遗的展览要避免叙述物化的倾向,不能单纯展现物品本身,不加以非遗活态内容的阐释。因此,即使是非遗展品展,也要同时在叙述中强调非遗文化价值、民众口述、工匠情感等具有活态性质的内容,也可以结合传承人现场展示作为补充。由于需要征集、展示大量的非遗物质遗存,因此这种展览需要条件良好的展厅,展览形式和博物馆传统陈列形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汇聚了亚洲各国非遗手工艺术精品,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为基调,串起了丝路贸易的非遗产品。这类展览形式和空间相对固定,适合为期数月至数年展示非遗物质遗存的精品,并能结合非遗展品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示非遗知识及文化内涵。
对非遗展品展的策划与运营,始终要保持对非遗活态性、生产性的理解,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非遗展品的选择,既包括过往的代表性展品,也应包括当下创造的代表性展品,这是非遗鲜活生命力的体现,是非遗保护与展示的动力。越来越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当代作品进入博物馆,成为展品,甚至是藏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非遗情景展——让观众沉浸于非遗原生环境
“见生活”的策展原则即通过呈现非遗的原生环境去唤起公众的集体记忆,展现和传承某一族群的文化基因。这种原生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原材料出产环境、传承人或群体居住生活劳作的环境、民俗活动和演出空间场景等。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强调保护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强调非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传承人在生活中的状态,是一种立体保护模式”⑰。非遗的价值观和其产生的背景、环境密切相关,在一种环境中,某些非遗项目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但是换一种环境,这种价值观可能在人们看来是负面消极的。所以,非遗展就需要展现非遗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增进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对非遗价值的理解,而非误解。
非遗情景展是指呈现非遗在历史中存在的景象、空间、环境等,通过实景或数字模拟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直观地走进非遗的原生场景,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比较常见的如模拟古镇老街前店后坊的形态,或再现某一民俗的文化空间,运用实景、影像播放和3D、VR、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形式,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南京博物院老茶馆,营造了清末民初老茶馆的空间情境,带给观众沉浸式喝茶看戏的体验。又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沙飞船项目,依托画舫实物陈列和360度环幕数字动态技术等,展现了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繁荣景象,船舱内点戏和茶点的非遗体验也融入到整体氛围中。这类非遗展览可以产生无依赖于他人的体验互动,避免“社交恐惧”,可在单独的参观行为中获得较强的参观体验,因此这种展览形式吸引了很多空巢老人、自由行青年人关注。
对非遗情景展的策划与运营,首先,要准确选择呈现的原生环境的空间、时间属性,避免出现时空错乱的感觉;其次,要强化“人在生活中的状态”这一场景元素,从人的服装、姿态甚至是方言等多角度呈现特定时空场景中人的情况,将有助于增加唤起观众“乡愁”的感知点、触发点。如让情景中的店家穿着当时的服饰,在实体展示中适当加入人像雕塑,或播放童谣、唱腔甚至提倡驻场传承人用方言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展览实践中,以上3种展览形式常常组合进行。在一些非遗综合文化空间的整体策展中,也会把各种展览形式都考虑进去,吸引各个层面的观众,满足多元化的参观需求。
结语
一般而言,非遗展览策划需要先确定叙事类型、建立叙事结构、进行内容深化,再进行形式设计。但由于非遗展自身具有活态性的特点,形式感很强,所以在实际策展中,非遗展形式应同步考虑,甚至先确定展览形式,再根据展览形式去策划文本。非遗展览策划叙事文本和形式设计方案可以双向主导,轮动推进,这是非遗策展区别于考古展、文明展、文物展等其他展览之所在。文本主导和形式主导应各取所长,非遗策展做文本工作需要具备形式感,做形式设计也要具备文本思维。这样一来,非遗展叙事文本的形态也比较多样化,在传统展览文本的体例上,常会增加“场景”“模型”“数字体验项目设计”“传承人”“非遗体验项目”“运营计划”等模块,以总体叙述框架为主线,串珠成链,组织谋划。
综上,厘清现阶段非遗策展叙事模式和展览形式的基本面貌及策展重点,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未来寻找新的策展亮点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非遗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对非遗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非遗展叙事模式展陈形式的多样性也将不断得到体现,非遗展开拓与创新的领域将更加宽广。
作者简介: 王美诗 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主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中国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