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财务司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市上城区召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财务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关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财务处负责人、部分省级非遗馆和综合性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项目负责人参会。
会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主持,杭州市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惠海涛致欢迎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柳河致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蒙古、浙江、湖北、广东、贵州等省区进行交流发言。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财务司司长马秦临分别部署工作。
马秦临司长结合近年来我国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情况,通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的内容调整情况并作深度解读,指出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以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好新调整的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工作。
王晨阳司长介绍非遗专项资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平台建设有关情况,并就非遗馆建设工作展开具体部署。王司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各类非遗馆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成为非遗传承传播新阵地,为更好构建非遗保护“1+3+N”的非遗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进一步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非遗司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站位、统筹规划,全力以赴做好非遗馆建设各项工作。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以非遗馆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事业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9月3日晚,与会人员一行赴清河坊历史街区考察调研上城区非遗活态馆群建设情况。作为南宋皇城大遗址所在地和宋韵文化的承载地,杭州市上城区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9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位。上城区以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阵地,积极构建“111+N”工作体系,即“一馆、一站、一街、N个数字非遗码”空间布局,打造集非遗、旅游、观光、住宿、度假、体验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馆群落。
上城区非遗展示馆作为集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互动交流、数字化体验为一体的公益性场馆,全年开放300天,开馆三年来累计接待近10万人次,有效集聚了人气,已成为游客来清河坊街区的必打卡点。以非遗馆为核心,聚焦非遗与旅游、文创、商业的深度融合,在清河坊历史街区还设有17个非遗工坊亭、30余家非遗店铺和N个数字非遗码,游客线上“扫一扫”即可云上体验兼有皇家古韵和市井风情的非遗旅游线路,线下围绕非遗景点打造、非遗体验等内容,创设多样化消费场景,实现街区间优势互补、客流互引,激活实体经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活态群落。参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胡庆余堂中药文化、铜雕技艺、方回春堂膏方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省级非遗工坊。
9月4日上午, 与会人员实地考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从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明确建设项目并选址,2019年2月破土动工建设,2023年8月29日正式开馆,整个工程项目跨越11年。整体建筑为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其中,展览教育空间主要分布在地下一层到地上四层之间,面积约1.5万平方米。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紧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围绕“生活”这一核心,将“人与过程”作为关键抓手,打造一座活态的、温情的、流动的、无界的,并且具有未来生命力的展馆。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杭州市上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活态群落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各具特色、与时俱进、深入生活,彰显出非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此次会议为全国同仁搭建了交流平台,大家也将借鉴兄弟省的先进经验,提升场馆运维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非遗馆建设座谈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用非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