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蒨复制的唐仕女俑
王蒨复制的东汉说书俑
王蒨在制作陶俑
王蒨复制的西汉杂耍俑
“我不做这件事,后人也会来做,但一定会晚许多年。更何况这么多年在博物馆工作的背景,让我深知这是一座可以让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陶俑史、感悟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宝库……”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现年74岁的王蒨说道。她所说的“这件事”指的是,依据各大博物馆馆藏的中国乐舞陶俑以及搜集的珍贵资料,原样复制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代的各类乐舞俑,用饱含文物信息及史料价值的陶俑构筑起一部活灵活现的中国乐舞通史。
对于王蒨和与其合作的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20多位博士、硕士生来说,“复活”乐舞陶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整个工程20%的工作量。虽说从数量上来看只有20%,但却是工程难度最大的那些,而剩下的80%的工作干起来将势如破竹……”王蒨信心满满地表示,他们计划在今年国庆节前于西安举办这100多件(套)、300多个乐舞陶俑的首展,用“以假乱真”的乐舞陶俑作品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用宏大的“通史规模”生动再现中国历史和文化,并通过举办世界巡展,传递中国精神、弘扬文化自信。
常年与陶俑打交道的王蒨深知陶俑的价值。“我经常说古代没有照相机,但是有陶俑,它再现了历朝历代的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和人物、器物的真实模样。陶俑就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它比相机更直接、更生动。”可以说,俑这种在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代替活人殉葬的物品,通过真实直观的形象将横跨2500多年的中国众多朝代(注:明代之后,因纸扎的兴起,陶俑逐渐消失,其制作技术后也失传)的社会习俗、生活百态以及各类人物及服饰、器物等如实再现,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2015年,已经退休在家的王蒨再也坐不住了。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参观了西安博物院,并作出批示,而其中的一句话正好触动了王蒨的心,那就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句话犹如一束光亮照进王蒨的心,与内心长久的陶俑情结不谋而合,一个“复活”陶俑的宏大计划在其心中形成。她要让极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舞蹈陶俑“开口说话”,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史。中国乐舞陶俑的文物原件藏于世界各地的众多博物馆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难以尽览其详,更何况一些珍贵的乐舞陶俑毁于战火等灾难而仅存有照片等资料遗存。
谈到“复活”中国乐舞陶俑,有两大问题是无法绕开和回避的,一是是否掌握制作陶俑的技艺,二是是否拥有足够的乐舞俑文物史料。或许是巧合,或许正是命运的安排,这至关重要的两点,王蒨同时具备。
陶俑在明代衰亡,其技术也已失传,这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对此,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王蒨创造掌握了一整套复制彩绘陶俑的技术及工艺,使这一失传已久的古代技艺得以恢复。她制作的《唐代打马球俑》8件作品因参加1984年奥运会的“中国古代体育展”而引起极大轰动;她制作的《唐代粉彩女俑》曾连获1987年、1988年中国第二十届、二十一届旅游纪念品大会一等奖;1995年,在第44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王蒨带着一些中国古代乐舞类陶俑作品出现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陶俑一经亮相便迅速在当地引爆了一场中国旋风。王蒨清楚地记得,当时西方的艺术家紧紧地拥抱着她,语无伦次地向她表达着对中国古老工艺的景仰,赞许她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那次,王蒨荣获了“尤里卡金奖”“欧洲共同体最高荣誉奖”和“罗马尼亚最高学院奖”,她也是那一年唯一获“欧洲共同体最高荣誉奖”的亚洲人。西方对中国陶俑的礼遇,让王蒨重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而这在多年前也曾发生在她父亲身上。
王蒨于1945年出生于文化世家,父亲王子云是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母亲何正璜是中国文博界的著名学者。王蒨从小在家庭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熏陶下,培养了对各类艺术极大的兴趣和敏锐的艺术观察力,也接下了父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作为‘五四运动’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父亲着洋装、拄文明棍,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鄙夷到法国留学,却在那里重新发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王蒨向记者介绍,在抗日战争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抢救正在遭受敌机轰炸的珍贵文物,王子云在回国后向政府申请成立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冒着炮火,赴川、陕、豫、青、甘等地进行考察,以尽学人之责。1942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河南洛阳的山洞里发现了一组唐代歌舞俑,这是为了躲避战火专门藏进山洞的,王子云拍摄了十几张照片。令人遗憾的是,这组唐俑最终还是毁于战火。“在我临摹唐俑几十年的实践中,再也没有见过比这一组更精美、更标准的,我认为它就是唐代最经典的‘霓裳羽衣舞’的具体形象。”王蒨表示,父亲把已成绝唱的照片交给她时嘱咐,一定要把它们复原出来,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这也是父亲的遗愿。”
虽说王蒨“复活”中国乐舞陶俑的工程正式启动于2015年,但真正的工作其实很早就已开始了。“复制陶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作,它需要各个工种的协调配合,仅制泥就需粉碎、去杂质、沉淀、反复砸揉,才能成为熟泥。接下来塑形、制模、按泥胎,然后将胎烧成陶,接着上色,最后是做旧。”王蒨认为,掌握技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通过这些乐舞俑来了解古代艺术的文化底蕴,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传承中国文化,并让更多的年轻人及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感悟中华文明。
目前,离100余件(套)乐舞陶俑列队讲述中国古代乐舞通史的日子不远了,但王蒨及其团队进一步用陶俑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规划并没有止步,他们计划在乐舞陶俑之后,再推出文官俑、武官俑、侍卫俑、动物俑、仕女俑、宦官俑等系列,让更多的陶俑“开口说话”。(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