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通讯员 陶毅博)“这要是真能印刷出书,那我就没有枉费师傅们的心血啊。”这几天,刘汶潼一想到自己收集、编写的资料即将成书,兴奋之情再也无法按捺,统统洋溢在脸上。
刘汶潼是潼关南街背芯子非遗代表性传人,已是年近古稀。或许是自小耳濡目染,让他爱上了南街背芯子,这一爱就是四十余年。
潼关南街背芯子,是一种流传在古潼关南街辖区内的民间舞蹈。提起它的过往,刘汶潼打开了话匣子。“在潼关,南街背芯子的传说有三个。背芯子是师传,传说也是师傅一代一代讲给后辈听。”
耍芯子在省内多个地方都有流传,就单说渭南地区,蒲城、大荔等地都有。相较而言,潼关南街背芯子究竟有何独具特色之处?
刘汶潼说,南街芯子有背芯子、抬芯子和车芯子之分。由于背芯子以灵活和单独见长,所以外出演出多以它为主。“背芯子是由一个成年人在身上捆上特制架子,然后在架子上悬着几个三至五岁的孩子进行表演,一组背芯子由2到3人组成”。在表演形式上,可用锣鼓伴奏,也可用音乐、口技伴奏。入场、出场和进退都有讲究,有双龙摆尾、八仙过海、二龙出水、走四方、四盏灯、小蝴蝶、五福临门等队形,背芯子者舞步翩翩变化多端,演员们衣襟飘飘,煞是好看。表演时少则几人多则百人,以高、险、奇、巧、悬为特点,主要取材于历史不同时期的神话传说,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从造型上说,背芯子有刀尖上立人、雨伞尖、扁担两头站人等形式,临空站立,能旋转自如。这几年,南街背芯子还增添了《神笔马良》《百花迎春》《龙凤呈祥》等表演类别。
“在背芯子表演中,架子是整个演出的关键。”刘汶潼说,最初,芯子所使用的都是木质架子,为了安全起见,逐渐演变为铁质。潼关南街背芯子所使用的架子更加独特,架子本身高近3米。一直以来,南街背芯子常见于每年的正月初九上九会、农历三月十五河坝会上,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从2006年至今,南街背芯子曾参加过省内外多次重大演出。如今,潼关南街背芯子已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师传至第26代。
“学习南街背芯子,入门不难,难的是耐得住光阴。”寥寥数语,却难掩落寞之情。在从艺的四十多年里,刘汶潼亲眼目睹了南街背芯子的兴盛与衰落。“20世纪70年代初,我和另外两个人跟师傅学艺。到后来,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成为了第二十五代传人。如今,跟着学的人是越来越少,目前有5个徒弟。”刘汶潼说,学艺的徒弟们年龄相差比较大,最年轻的有三十多岁,最年长的则已近知天命。“上有老、下有小,想靠咱这门手艺赚钱养家,还真是不容易。”大抵因此,跟着学艺的年轻人都陆续放弃,不得不为生活而外出打工。再者,由于背芯子表演所需的儿童很难找,近几年,潼关南街背芯子赴外演出的机会愈来愈少,基本上在当地进行表演。
从拜师学艺至今,南街背芯子早已悄悄融入了他的生活里。在刘汶潼看来,有南街背芯子的地方才是家乡。正是因此,他倾尽全力做一件事,那就是让更多人知晓、让更多人看见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从2016年开始,他便四处打听与南街背芯子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够将与南街背芯子有关的人和事编撰成册、出版成书。“从收集资料到编辑成册,花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再不出书的话,这一生可要留遗憾啦。”
在刘汶潼集合成册的书中,数百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南街背芯子无数个精彩的瞬间,凝结着南街村人的“根”与“魂”。“南街背芯子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放不下更舍不得,我自费掏钱出书,不仅想让咱这宝贝让更多人知晓、爱上它,也想给咱老一辈人留个念想,好歹有个纪念。”让愈来愈多的人了解、喜欢南街背芯子,是这些年和未来刘汶潼将一直坚持的朴素梦想。时光不停,步履不停,相信在这条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他始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