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的民间艺人甘慧琼展示参展作品《建国七十周年》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实习生 程宇婷 文/ 崔正博 /图
初夏的渭南,万物生长,绿意盎然,群芳争艳。
5月10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在渭南开幕啦!
临渭区桃花源民俗园迎来了一批与众不同、样式繁多的新鲜“花儿”,来自11个省的600多件花馍作品,或恢宏大气或小巧灵动,或色彩鲜亮或质朴素净,非凡的个性中载满人们对祖国母亲70华诞的虔诚祝福,引得游客啧啧称奇。
市民争相在面花作品前拍照留念
面花艺人郭同仙向群众介绍参展作品
“曾经以为,花花馍就是儿时姥姥家送给我们花糕馍、枣馍。今天我才知道,花花馍是龙腾、凤舞、鱼跃,是鲜花盛开,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福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别样展示,是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丰富民俗文化展。”一位游客感慨道。
作为我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艺术节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展示传统文化魅力,推动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人们奉上一场民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祖国母亲送上一份别样的生日礼物!
山西岚县面塑作品“一带一路”
舞蹈《花馍情》精彩上演
栩栩如生的花馍作品
“花馍里饱含我们对祖国的祝福”
5月10日,韩城市面花展位前人头攒动,人们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照,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声。
好不容易挤进人群,记者也忍不住感叹眼前这件花馍作品的恢宏气势。这件高两米一的花馍作品,以寿桃托底,依次而上有各类花鸟虫鱼、双龙戏珠等精致图案,最上面插有“祖国万岁”字样,两边还有一对形象逼真的老虎。
“这件作品我跟我妈做了三个月,是专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准备的。你看,这两条神龙寓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间的‘福’字寓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牡丹花太阳花等多种花卉图案象征国家繁荣昌盛富强,各种鸟自由地飞翔则寓意国家和平。龙和虎配合构成龙腾虎跃、盛世吉祥的寓意。”省级非遗传承人闫秋云介绍道。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的更多是民间艺人对民俗艺术的热爱,是这个机器时代还保存着手工技艺的温度,这是一份非常用心的生日礼物。”来自西安的游客陈露露说。
本次花馍艺术节设有75个展位,展出了《普天同庆》《中国梦》《一带一路》《爱我中华》等由陕西、山西、湖北等11个不同地市的面花艺人制作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面花作品,表达了艺人们对祖国真挚的祝福和祈愿。
来自全国11个省的花馍作品精彩亮相
合阳县面花艺人刘西召展示参展作品《爱我中华》
“这是一次民间艺术交流的平台”
“第一次来参加这种大型的花馍艺术展,真是大开眼界。我们山东的花馍,相对比较精细,而陕西的花馍,比较粗放、大气,在造型上我觉得我们还有许多要向陕西面花艺人学习的地方。”山东省烟台市黄县花馍传承人张燕说。
而在新疆丝路花馍的展位前,阿凡提,哈密瓜,留着长辫子、载歌载舞的新疆姑娘等可爱形象花馍,引得众人驻足。
参展人甘惠琼表示,为了体现“一带一路”“丝路风情”等新疆特色,自己在制作花馍时,将新疆地方特色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新疆的民俗风情、服饰、瓜果蔬菜等元素巧妙地融入花馍制作中,让花馍有了生命力。
除此之外,还有山西、甘肃、青海、河北、天津等地的面花作品展出,各地特色均有不同,但艺人们一致表示,在参展中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觉得这是一次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好机会、好平台。
“通过参加这次花馍艺术节,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收获颇丰,让我以后做花馍可以更加大胆、再创新。”来自陕西延安的参展人告诉记者。
此外,在举办花馍艺术作品展的同时还将举办中国民俗礼仪文化研讨、民间艺术演出及其他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进一步增强各地民俗文化交流。
“来了才知道,渭南是个好地方”
“以前没来过渭南,来的时候家人还担心我一个人来会不会有问题。但是来了之后,发现自己的担心真是多余了,连出租车司机都很热情,一路上给我介绍渭南的景点,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城市。”来自山东的参展人刘永永说。
而来自山西的参展人李润吉则更喜欢渭南的城市环境。“我以前来过渭南,现在变化真是大,差点认不出来了。街道宽阔平坦,城市绿化也这么好,来到桃花源还真有一种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感觉。我太喜欢这里了,等展会结束,我要去渭南一些景点逛逛,回去也给亲戚朋友们推介推介渭南。”李润吉笑着说。
河北参展人王文娟看重的则是这片土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她说:“看了合阳、韩城的花馍,就想去当地转转,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说不定在我们制作面花的时候还可以借鉴,民俗都是相通的。”
“来了才知道,渭南是个好地方。”外地参展商们一致这样评价渭南。这得益于渭南日益变美的“颜值”,更得益于这片土地上丰富博大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中国民协副主席王勇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的,“大美民间”中国面花艺术节之所以选址在渭南,正是因为这是个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和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地方。
我们相信,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多方合力保护下,这门古老的面花艺术会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重新焕发旺盛生命力,在新时代广阔的舞台上“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