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结束陕北之行返回西安,此次为期半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先后前往榆林绥德和延安洛川,拍摄记录了省级非遗项目“绥德炕头石狮子”及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省级非遗项目“洛川剪纸”及代表性传承人杨梅英。整个记录工作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两位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广泛收集,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文献片。此次拍摄记录将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两位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绥德被誉为“石雕之乡”,石雕作品随处可见,在横跨无定河的“千狮桥”,300余根护栏柱上刻有1000余尊小石狮,姿态万千、各具特色。石狮是绥德石雕的代表造型,而炕头狮子最具特色。绥德炕头石狮子是一种具有神的至尊、人的性情的民间艺术品,分布广泛,门类众多,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造型多样,小巧可爱。绥德炕头石狮子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鲍武文,绥德县人。他13岁时拜绥德著名民间石雕艺人郭汉洲为师,学习石雕技艺。鲍武文的石雕作品,大的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巨大而不失灵性,厚重而富有神韵;小的小巧玲珑,工艺精细,栩栩如生。他擅长圆雕、浮雕、镂空以及采用阴刻、阳刻、线刻并用等手法雕刻作品。他设计、制作的石雕作品有大型牌楼、古典龙柱、浮雕花栏、城市雕塑、山水风景、人物花草、动物群雕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绥德石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绥德炕头石狮子省级代表性传人鲍武文
摄制组记录鲍武文雕刻炕头石狮子技艺
鲍武文在西部石雕技艺领域具有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培养了大量徒弟,热心非遗技艺传承。以他为代表的绥德石雕艺人们默默无闻地用石雕的语言叙说着人与石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佳话。以鏨当笔、以石代纸,描绘着朴素而美妙的画卷,用一生的心血创造着民间的、民俗的、民族的艺术大美,继续谱写着绥德石文化巨著。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
摄制组进行传承人口述史记录
说到洛川剪纸,不得不提到杨梅英。今年已经79岁的她是洛川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但她的艺术成就和造诣却未局限在剪纸。她心灵手巧,在农民画、刺绣、纸扎、面花、泥塑等领域均取得非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大奖,可谓是陕北民间美术技艺的集大成者。
洛川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梅英
杨梅英的剪纸作品
杨梅英的农民画作品
杨梅英的泥塑作品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濒临失传的危险,所以全面记录工作迫在眉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继续开展相关记录工作,不但要为传承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要助力推进了陕西省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