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非遗网摄制组赴韩城市拍摄记录省级非遗项目“渭北花袱子印染技艺”及传承人李英兰。整个记录工作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广泛收集,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文献片。此次拍摄记录将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两位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渭北花袱子印染技艺是陕西省渭北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手艺工品种,它服务于民众美化生活、装点家室、增添喜庆气息的传统风俗要求,青年女子结婚前必定要在母亲陪伴下亲自置办它作为妆奁;置办时是以“对”(双)为单位,买回后由母亲缝装“浑沌”。它在生活实用品上体现审美理想,寄托母亲的祝福和结婚女子的命运期望,演绎为一种广泛流传的美好的传统民俗文化。
韩城市是渭北“花袱子”生产最集中的地方。在1982年调查时,该市老县城街上还存活多家家庭作坊,每逢遇集即在门外设摊;此外还有从各乡镇专程赶来摆摊经营的流动匠人,摊位前颇为热闹。当地老乡们认为年轻人结婚时花袱子、花门帘在女子的陪嫁物中是必不可缺的。这些花袱子、花门帘,一直到60年代那时候,还都是各家趁赶会时由长辈陪着姑娘,拿着自己手纺家织而成的白粗布料,去找作坊或集市摊位,现场定样、当面印制并交货;回到家中,母辈还要在包袱皮四个角缝上色彩艳丽的“浑沌”。到20世纪80年代,乡村家庭手工纺花和家庭织布开始逐渐衰落,所以做包袱皮与门帘用的布匹逐渐改由营业作坊从大纺织厂(那时大荔县许庄就有省办的棉纺识厂)进货,在集市上当面印好作为商品出售。
当地民间历史上最普及的布匹染色技术,首数家织粗布上的手工扎染(渭北盛产植物染料红花,依习俗外婆要为外孙扎染大量红底白花的尿布)。渭北一带旧时还有许多做蓝印花布的染坊,可惜当年没有考察和保存下足够翔实的有关资料;以这些为基础,随着经济贸易发展,技术工艺逐渐复杂化,漏版刷印和多色套版施用在白布袱子上,实现了民间织物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据老师傅口述,“文革”以前印花袱子在渭北乡村应用十分广泛,不过从前袱子的规格较小、花子也较小、花样较简单,但是像“鱼戏莲”、“凤凰戏牡丹”、“鸳鸯戏水”等却是至今盛行的永恒主题。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因应社会意识形态的波动,都出现过一些“与时俱进”的新题材、新花色。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是渭北花袱子当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期韩城市一些印花袱子作坊曾常年接待从本省的合阳、大荔、临潼等地,甚至还有从山西省的河津,临汾等地来的商贩,他们定期购进花袱子制成品,运到各地销售,很受老百姓欢迎。因此有些家庭作坊那时每年要雇两个帮工才能完成订货。
自90年代末以后,花袱子手工印染生意在渭北开始逐渐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可以说已濒临凋敞的危境。韩城市一些经营历史长、技术水平很高的老家庭作坊如今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还有许多老艺人已黯然去世,而他们的传承人也很少再做印染,当年的繁盛景象如今因各种原因而不复存在了。

陕西非遗网摄制组拍摄记录渭北花袱子印染技艺传承人·李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