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2020年12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了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上主要介绍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参加发布会,并回答了相关媒体的关于我国非遗保护、非遗产业、非遗活动等方面的问题。以下为新闻发布会相关主题问答的文字实录。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钟建波
人民日报记者:12月17日,“太极拳”和“送王船”两个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能否介绍一下申报工作的情况?接下来,我们的后续保护工作有什么计划?
钟建波: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太极拳”和“送王船”的申报工作,分别组建了由相关地方政府和单位、专业机构等组成的申报工作组,合力推进。其中,“太极拳”项目组织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4个省市的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7个太极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相关社区和单位共同参与。针对“送王船”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与马来西亚文化部门成立申报双边工作委员会,我国福建省和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相关社区成立了协同保护工作组,协同开展联合申报和保护行动。
我们严格按照名录列入标准,严谨细致准备申报材料。2020年3月底,两个项目的申报材料按期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随后,文化和旅游部密切关注项目接受评审的有关信息,也做好了各种应对预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上,委员会一致通过了相关决议,两个项目顺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位居世界第一。
这两个项目的成功申报,凸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合力,对“太极拳”申报承诺的保护措施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让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太极拳的传承实践当中,同时,着重阐发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弘扬当代价值。我们将加强与马来西亚文化部门的合作,建立送王船联合保护协作机制,将各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纽带,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我们都知道,近年来,非遗这个概念可谓是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因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非遗蕴含的资源以及与非遗相关的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问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的特殊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在推动非遗产业复工复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谢谢!
钟建波:感谢提问!非遗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类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资源优势。我们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印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抓手,指导各地以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以培训为重要抓手,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学习传统工艺和相关技能,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解决无法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问题。目前,各地的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力量,如: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七秀坊”,今年7月份开设网络店铺,到9月份仅2个月时间,网店销售额达到1380万元。目前,该工坊已累计培训绣娘800余名,带动50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人。
二是组织开展非遗产品销售活动。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多家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在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其手艺价值,让人民群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同时,推动非遗相关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非遗购物节”当天,平台非遗产品下单数超过300万笔,销售非遗产品超过800万件,成交金额近4亿元。同时,我们还在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交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上设立非遗扶贫展示展销专区,支持各地利用传统节日、民俗节庆等在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开展非遗产品销售活动。比如,河北省在非遗购物节期间,参与非遗项目达429个,涉及非遗产品4810种,累计销售额4460余万元。其中,17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提供产品260种,销售额达90余万元。
中国文化报记者: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问这个春节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举办大量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是否会受到目前零星散发疫情的影响?
钟建波:感谢提问!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2006年,春节、元宵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统计,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有200多项。每年春节、元宵节,也是全国各社区、乡村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每年,根据中央宣传部的部署安排,我们都会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今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我们适应疫情防控形势,策划组织“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主要是在网络平台开展,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记录和展示各地丰富的年俗活动,并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支持、欢迎网友参与互动交流。
各地与“年文化”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有很多,比如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龙舞、狮舞、灯会、年画、剪纸、抬阁、庙会等。11月,非遗司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函》,请各地推荐与“年文化”相关的重点民俗活动或年俗非遗项目,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安排和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举办的民俗活动,我们组织市县非遗保护中心与项目保护单位合作,以系列短视频的方式,对民俗活动从筹备到进行的全过程,以及对项目相关年俗场景等进行拍摄记录,并通过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官方非遗账号上传至合作视频平台进行集中展播。参与此次活动的合作平台有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对活动积极支持,将设立“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展播专区,同时将根据平台用户群体特点,推出与“年文化”相关的话题活动和征集活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上传、讨论、点评与“家乡年”有关的话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将精选一批观众喜爱、点击量较高的优质非遗短视频进行重点宣传。目前,我们已经收集汇总整理各地推荐的重点民俗活动和年俗非遗项目共309项。近期我们组织举办了“视频直播家乡年”指导讲解活动,对各地如何参与和做好相关活动进行了必要的指导。
2020年是特殊和不平凡的一年,在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策划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对于展示植根中国大地上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不能够回家过年的人民群众在网上感受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满足人民群众“网络过大年”的需求,彰显非遗慰藉心灵作用,对于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中国年氛围,驱散疫情阴霾,展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各地又有一些零星散发的疫情。我们策划在网络平台开展“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本身就是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重要举措。在“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形势。疫情防控中高风险地区一律不纳入“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范围。疫情防控低风险地区组织举办的民俗活动,我们要求要始终严格遵照当地疫情防控规定,控制活动规模和人流量,做好活动场所的消杀、人员测温,佩戴口罩等措施。同时要求地方加强活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各项保障措施。
借此机会,我们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关注、参与“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从各自角度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提高春节、元宵节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对非遗传播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