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20周之际,12月2日,“文化遗产法治论坛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联合主办,邀请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和国家文化事务主管部门领导,来自法学、民俗学、旅游学、艺术学、文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非遗保护一线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共30余人参会,从多学科视角展开非遗保护对话,探讨非遗保护利用中的诸多焦点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玲教授主持。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周久财、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王鹤云和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石亚洲分别致辞。周久财指出,非遗保护利用应关注如何与中华文明的现代文明建设、与未来非遗发展,以及从法律层面与社会、经济等多方力量相统筹问题。王鹤云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提升相关项目的影响力,促进创新创造,从而推动有关产业发展。
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0余家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非遗研究专家,八达岭长城传说、面人郎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海淀区文化馆、成都市郫都区食品工业协会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一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非遗保护利用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会嘉宾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与完善、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成果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非遗保护利用中的作用与局限,以及如何实现非遗保护利用中的公私利益平衡等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不同学科的深入交流与对话,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与主题,理清了当前和今后一段实践内非遗保护利用及其法制建设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探索了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传播的创新方式,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理论融合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本次会议召开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开启之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更新与完善,会议的召开也为推动我国文化法治建设和文化法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助力。(图片:由李荣坤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