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让让,男,汉族,1949年10月生,西安市长安区人,为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第六代传人,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榨油技艺,1992年起,他承包沣峪口老油坊从事榨油工作,从艺时间达20年之久
高让让从事榨油技艺的主要设备有扇车、石磨、油梁、木滑轮(天滑车、地滑车)、石山、木拐、铁钩、铁锨、竹圈、油草等。他目前的榨油方式延续了清朝时期传统、古朴的立式(中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以河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工作,从采集原料、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成油,历经三十多道工序,且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榨出的油质纯、色亮、口感好,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
高让让还不断改善榨油技术,使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得以传承,并使其产品迎合社会需求,高让让的榨油技艺多次被当地媒体和中央电视台所关注,他本人还曾走进过陕西农林卫视电视台的直播间,被称为“民间榨油技艺或活化石的守护者”。
沣峪口老油坊位于秦岭北麓,凤凰山脚下,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辖内,沣峪口村西,距西安市20公 里。创建于1887年(清光绪13年)以前,经文物部门对油坊土板墙、地基以及油梁的磨损程度鉴定,认为距21世纪初已有12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其榨油方式延续了清朝时期传统、古朴的立式(中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以河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工作,从采集原料、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成油,历经三十多道工序,且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榨出的油质纯、色亮、口感好,堪称地方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油坊创建人齐一礼先生留日规国后创办"西北纺纱局",以纺纱为主,榨油为辅。后因榨油利润远大于纺纱,改为以榨油为主,纺纱为辅。改革开放后,老油坊由现今的经营者高让让师傅承包,改名为沣峪口老油坊,一直经营。其榨油技艺经四代人薪火相传,得以传承。
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一、采集原料
1、选料:选择菜籽时“宁选新不选陈”,以黄土地种植的新菜籽为上乘,榨出的油色亮、质纯,口感好。
2、晾晒:晾晒是非常关键的工序,以菜籽呈松散片状为最佳。太湿、太干都不可取,如出现出油状,就不能再用。
3、去尘、去杂:用扇车(一种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农具)先除去尘土,再用筛子、簸箕等工具去除杂质(沙、土、材、壳)。
二、磨胚
1、将选好的菜籽倒入石磨的斗牛(石磨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磨,磨菜籽用拐齿石磨),开动石磨(石磨用水轮驱动,也叫水磨),斗中放有竹签,用来调节石磨进料的快慢,菜籽要磨成泥状,越细越好。
2、将磨好的胚进行干湿度鉴别,由有经验的师傅用手抓胚,成团状、有膨胀感为合适,既不可太干,也不可太湿。
三、蒸胚
准备一口大锅,加水至锅高度三分之一处,将水烧开,顺锅沿将磨好的胚用铁锨撒到蒸笼上,盖住缝隙冒上来的蒸气,哪里冒气就给那里撒胚,直到将胚均匀放完,到气上来均匀后,将做好的油草按按顺序进行覆盖。在覆盖的过程中要将油草上的绳子放在锅沿上,以便于蒸好后取草方便,不至于烫手。从盖草起用大火蒸40—60分钟,蒸胚一般一次能蒸360—420斤。
四、包坨
把蒸过的油草理顺,嵌入油圈中,将蒸好的菜籽胚装入其中,用“木拐”(用硬杂木制作成榔头状的工具)夯实,用油草将菜籽胚上部包裹严实,踩实。
五、榨油
用滑车将油梁吊起,将包好的油坨垒好放到出油井里,第一次放入四个坨,将最上和最下两个坨上的圈拿掉,将剩下的两个圈放在总高度的平均位置,用四个立柱将其固定,给最上面放置盖板,盖板上放置支架(即油梁的支点),逐渐松开滑车,用油梁加压。使用的过程要“紧包坨,慢使梁”。将压过的坨取出,粉碎,再进行一次压榨,经过两次压榨基本可将坨内的油压榨干净。
六、成油
榨出的油经油坨下的石槽流入油缸内,将油过滤、沉淀15—30天(冬天长,夏天短)后,杂质与油分离,即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