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
六营村生产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本部第六营士兵在一个村子安营扎寨,这个村子因此而得名六营村。一部分江西籍士兵会做陶瓷品,便利用该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并施以彩绘,当作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产生,并代代相传。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图注:泥塑花瓶造型(陕西省艺术馆)
艺术特色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
图注:泥塑代表作“生肖猪”(陕西省艺术馆)
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
图注:泥塑代表作“狮子头”(陕西省艺术馆)
三是立人,主要为中国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图注:泥塑立人造型,用于镇邪(陕西省艺术馆)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使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
在数百年的历程当中,泥塑作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断传承,尤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传承意义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
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等,同时每年有着大量的到访者,参观、购买,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六营村也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图注:泥塑代表作“生肖羊”,已被中国邮票采用(陕西省艺术馆)
保护措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胡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胡深,男,汉族,1931年10月生,宝鸡市凤翔县人。自幼随父胡克勤先生学习当地凤翔彩绘泥塑技艺。70多年来,他潜心传统,大胆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他运用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既生动地表现出虎豪迈矯健、无畏激进的虎虎生气,又融谦和淳朴、顽强创造的人性于其中。近年来,他一方面传承自己的子女掌握凤翔泥塑的技术外,还培训了50名学员。
2003年,胡深设计的泥塑羊登上生肖邮票,被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国内外新闻媒体多次报导刊登。他的作品曾获陕西传统特色工艺品一等奖,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等多项殊荣。
1994年获得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2004年获得江苏省首届“大阿福”(工艺美术)金奖;2005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发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2007年获得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此外,其作品还被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多家收藏单位收藏。胡深现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