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斗虎
项目简介
周至民间舞蹈牛斗虎起源于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早年庄东十字井庙内的木匾上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大虎”的字样。它来源于一个惊心动魄的民间传说,画匠杜困进山打柴,偶遇青牛救主、勇斗猛虎、以正胜邪的情景。根据这一素材杜困与庄里民间艺人创编了集舞蹈、武术、鼓乐、美术工艺为一体的牛大虎,成为当地社火中的精品节目,深受群众的喜爱。
牛大虎舞蹈结构由5人组成,牛头、虎头、牛尾、虎尾各一人,一人演牧童。舞蹈语汇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4大式,8小式,24个平仰式,牛也有36式。该舞蹈虽然表现的是动物之间的争斗,抒发的却是劳动人民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思想情怀,表达的是邪不压正、弱不惧强、勇于拼搏的思想内涵。该舞蹈以小见大,语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1959年在宝鸡地区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1987年获全国舞蹈大赛二等奖和编导二等奖;参加西安市古文化艺术节获一等奖。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明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地理位置及分布区域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位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南依秦岭,北临西宝公路,终台路把村子分成东西两部分,占地3000多亩,隶属楼观镇管辖,划分为5个自然村,共计2700多人。
八家庄依山傍水,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主要盛产小麦、玉米、猕猴桃、李子、杏、桃、梨,特别是猕猴桃、李子的大面积种植,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因八家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交通方便,信息灵快,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
传承脉络
第一代,杜 困,男,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不详,自创,清末至民国,八家庄创始人。
第二代,赵 清,男,不详,师承,民国年间,八家庄,虎头;
尚庭贵,男,不详,师承,民国年间,八家庄村,牛头。
第三代,赵振贵,男,不详,师承,40年,八家庄,虎头;
杨忠林,男,不详,师承,40年,八家庄,虎尾;
苏万和,男,不详,师承,40年,八家庄,牛头;
刘 乾,男,不详,师承,40年,八家庄,牛尾;
刘文彦,男,不详,师承,40年,八家庄,牧童。
第四代,白莲玉,男,1924年,初中,师承,40年,八家庄,虎头;
刘 坤,男,1926年,初中,师承,40年,八家庄,虎尾;
赵有财,男,1930年,小学,师承,40年,八家庄,牛头。
第五代,赵 明,男,1940年,小学,师承,60年,八家庄,虎头;
李生华,男,1950年,初中,师承,70年,八家庄村,虎尾;
王步云,男,1959年,初中,师承,70年,八家庄村,牛尾。
第六代,赵文利,男,1965年,高中,师承,80年,八家庄村,虎头;
赵岁民,男,1968年,高中,师承,80年,八家庄,虎尾;
尚生弟,男,1972年,高中,师承,80年,八家庄,牛头;
张保祥,男,1971年,高中,师承,80年,八家庄村, 牛尾。
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 周至牛斗虎”在周至县民间舞蹈中属姣姣者,深受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文化艺术届的好评。它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周至方圆舞蹈爱好者,纷纷求教和仿效。1959年,在宝鸡地区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1987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二等奖和编导二等奖。参加西安市焰火节和古文化艺术节,获一等奖,经常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大型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周至牛斗虎”舞蹈艺术实质是人们劳动生活的产物,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贴进生活,它的历史传承特征、编排的离奇故事和舞蹈的高超技术,在其它地区实属罕见,抢救和保护“周至牛斗虎”,对于丰富民间舞蹈和发展舞蹈事业都有特殊的意义。
“周至牛斗虎”是劳动人民在农忙闲暇之余,喜庆丰收、节日庆典举办的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挖掘、保护“周至牛斗虎”,对于周至县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