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姜马察回音乐
项目简介
察回乐曲系鼓吹乐一特殊亚乐种中的乐曲,其吹乐无一般鼓吹乐必备的唢呐,而主要由五支笛子组成,打乐除战鼓板鼓外,铜器有云锣、乳锣、中 、碰铃。乐队构成遗留有古代的显著痕迹,传说始于唐,常用于祈雨,代表诸神巡回察访。陈仓姜马察回原有曲目22个,后遗失2个,现存曲目17个,有《刮地风》、《路曲子》、《十八腔》、《高调罗江怨》、《上下轮》、《征东》等,乐曲中包含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份。一般在祠堂和庙会上表演,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坐乐在室内进行,乐曲有严格、固定的结构形式,以“帽子头”开始,这是一种固定的乐曲,进度较慢,然后进入“正曲”,一般为单乐段,是抒情的慢板,接着以较快的乐板“行拍”作为尾声,最后再由慢到快,乐器齐上,在高潮中结束。行乐比较简单,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击节奏乐器,起着伴奏击拍的作用,特别是疙瘩锣和铰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乐器以笛子为主,有时笙管衬之,多用于街道进行和庙会的进行之中,如“路曲子”等。
地理位置及分布区域
宝鸡市陈仓区,南扼川蜀、西控甘陇、北镇宁蒙、东屏关中、地处秦岭纬向构造带,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前弧之交吻部位。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地处关中平原西端、宝鸡市区东部,东与岐山县蔡家坡相连,北倚周原,南临渭河;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237户,1040人,以姜、马两姓为主,这里距名胜古迹周公庙、磨性山、磻溪钓鱼台、五丈原较近,周围有著名道观磻溪宫、金台观、南昌宫、禅龙寺等,周秦文化和道教文化积淀深厚。
姜马察回音乐主要分布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据姜马村当地人说姜马二姓是宫廷乐师的后裔,因战乱避逃到姜马村,由此传下姜马察回,且只传姜马二姓,不传外姓。
传承脉络
姜马察回音乐只在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传承,按照古老习俗,只传姜马二姓,传承面比较窄;从传承方式上,以口传心授为主。
第一代李德胜,男,出生不详;
第二代马富勤,男,出生不详;
第三代马刚刚,男,出生不详;
第四代姜世荣,男,出生不详;马定乾,男,不详,姜升堂,男,出生不详,马俊,男,生于1935年4月;
第五代马志峰,男,生于1947年,姜周荣,男,生于1945年 ,马军社,男,生于1956年。
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陈仓姜马察回以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发掘、抢救和保护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价值。
1、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器乐演奏中,姜马察回是传统民间器乐合奏的一个成功典例,对它的大力发掘和抢救、保护和整理,对研究我国传统器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2、实用价值。陈仓姜马察回已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宝鸡各(区)县、乡镇农村人民群众偏爱的一种民间娱乐品牌,对继承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精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