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蹩鼓
项目简介
洛川蹩鼓是著名的“延安三鼓”之一,是流传于洛川县北部村落的民间广场舞蹈艺术,洛川方言称“蹦跳”为“蹩”,因在蹦跳中击鼓而得名“蹩鼓”。洛川蹩鼓按表演形式分为三种流派:以黄章现头村为代表的“现头派”,表演者双脚同时起跳,双脚起落过程中身体后仰,突出蹦跳的幅度和力量,动作狂放彪悍;以旧县洛生村为代表的“洛生派”,表演者单脚起跳,动作行云流水,鼓点较缓;以阿寺村为代表的“阿寺派”,表演者拧脚扭腰,在扭摆旋转中击鼓,俗称“文鼓”或“拧鼓子”。
洛川古属雍州之域,历代常驻重兵,战役频繁,是兵家相争之地。洛川蹩鼓相传为军中战鼓,是古代战争的产物,洛川蹩鼓根据鼓点变化指挥出兵、布阵或收兵,流传至今演变成民间节庆广场舞蹈艺术,并广泛流传。表演者一律为男性,做士卒装扮,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腰间一盘战鼓,在行进中蹦跳擂鼓击镲呐喊,古风蔚然。
洛川蹩鼓按场地分为广场表演和过街表演:广场表演模仿古代战争兵阵图,有白马分鬃、蝎子拧尾、四壁合围、三角阵等。过街表演为行进式表演,在行进蹦跳中进行击鼓击镲的基本表演,并在相对宽阔或指定位置进行短时间的广场表演,俗称“打场子”。
洛川蹩鼓自形成以来,至今有400年的历史,经过4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特征:
(1)受洛川县在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区域,因而形成了洛川蹩鼓的稀有性特征。
(2)由于蹩鼓起源于古战争,它是受多民族多层次的艺术熏陶而形成,是陕北早已形成的特殊的综合性文化体系的舞蹈形象反映,因而具有鼓舞的丰富性特征。
(3)蹩鼓依附民间祭祀祈雨活动流传至今,因而具有程式化特征。
(4)由于蹩鼓所有器具以鼓为主鼓锣钹相互配合,在蹦跳中完成动作,因而构成其简朴性特征。
地理位置及分布区域
洛川蹩鼓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北塬旧县镇黄章便民服务中心周边的村落及旧县镇洛生村、永乡乡阿寺村。
洛川地处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原南部,洛河中游,位于东经109°18′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之间,北依富县、宜川,南界白水,东接黄龙,西濒洛河与黄陵为邻,因洛河过境而得名,总面积1804.84平方公里,海拔800-1300米,高原沟壑地貌是我国黄土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洛川属北温带大陆性湿润易干旱季风气候,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度9.2°C,年降水量623.3毫米,年日照2251小时,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是世界苹果优生区之一。
传承脉络
洛川蹩鼓以家庭为单位的村落传承为主,通过家庭单位传承或师承代代相传。以旧县镇现头村为例,可考传承有六代。第一代:张生选(家族传承);第二代:张智严、张智秀(家族传承);第三代:张玉玺、张玉沛、张玉奇、张玉英(家族传承);第四代:张万九、第中林、张三虎、张仓元、郑茂林、张苏芳(家族传承);第五代:张义芳、郑印芳、张文林、张社民(家族传承);第六代:张新民、张三芳(家族传承)。
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由于蹩鼓有上述特征的洛川蹩鼓,在整个陕北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延安地区的优秀民间舞蹈文化,是反映古代战争生活的缩影,蹩鼓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有两点:
(一)文化意义:蹩鼓是陕西省鼓舞中最具特色形成较早的舞蹈形式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化的反映,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的思想信仰、风格情趣,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其他鼓舞中实属罕见,同时它对研究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功能:发扬、抢救、保护洛川蹩鼓对延安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