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Ⅳ-24
申报人/申办单位:洋县文化馆
洋县杖头木偶戏是以汉调桄桄和秦腔为唱腔、以杖头木偶进行表演的地方剧种,它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乡。洋县木偶戏诞生于元末明初,至明万历年间形成一定规模,已具备完整的表演体系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清乾隆时,洋县杖头木偶戏被称为“陕西南路梆子”,民国中期达到鼎盛,当时洋县境内有杖头木偶桄桄戏班(社)38个。
从清代末年到今日,登记在案的有48个班社,有艺人112人,现存民间木偶戏班社主要有4个。
洋县杖头木偶戏为梆子戏,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咏白念唱的发音均为洋县方言。其曲牌现存120余首,剧目651个,脸谱100余幅。表演形式为桄桄或秦腔艺人唱念,并操纵杖头木偶完成各种戏剧动作。
木偶制作形制分为暗杆、明杆两种,洋县杖头木偶戏一是有明显的原生态性。传承人李天明、杨丑娃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二是视觉冲击强,表演技艺精湛、绝活多;三是传统剧目丰富,板腔音乐完整;四是群众基础深厚,人们喜闻乐见。
洋县杖头木偶戏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演变规律和汉水上游民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洋县杖头木偶戏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