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Ⅴ-18
申报人/申办单位:高陵县文化馆
高陵曲子起源于明·成化(1488—1505)年间。高陵曲子融合了东、西路曲子的唱腔艺术,进行了有机、合理、入辙的套用,成为中路曲子的典型代表。五百余年来,绵延传衍,流传至今。是流传在民间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当地有“板凳戏”之称。它简单易行,不讲究舞台,不追求灯光。七八个人,扎个堆,围个摊,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器,便可自伴自唱,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原生态的民间传统曲艺演唱形式。
高陵曲子曲调十分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计一百零八个调式。高陵曲子即可单曲演唱,也可套曲联唱。运用在演唱当中,根据剧情所需,结合各自曲调擅长表现的特点,起落中间稍加转换,便会唱出高陵曲子缠绵、清雅、耐人寻味的基调。在套曲演唱当中,高陵曲子有严格的演唱套路,即:“月调起月调落”、“月调背弓起,背弓月调落”、“五更调起,月尾调落”。
高陵曲子方言性极强,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避方言口语,即兴而起、即景而歌、即情而寄,爱恨情仇溢于言表,体现在一个俗字上而通俗浅近。高陵曲子既保留了民间俗曲的质朴,同时又具有自然、浪漫、狂野的情调。其语言通俗、泼辣,具有北方民族粗旷、豪放的特色,又能传送出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高陵曲子的曲牌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大调音域宽广,拖腔委婉,基本上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个大的片段。小调音域较窄,结构规整,是某种感情的诉说,或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或表现人的悲伤情愁。
高陵曲子的唱词,有整齐排列的、有长短句组合的,曲子词是随艺人意识流动而唱补的即兴之作,极具民间性和自赋性。
高陵曲子现有成员200余人,曲子班社6个,主要分布在高陵县张卜乡塬后村、塬张村、塬郑村、小寨村;姬家管委会枸杞赵村、高刘村、小村仁村、泾吴村、杨官寨村、雷家村;药惠管委会中王村、中东村、裴家村、惠家村、药家村;崇皇乡军庄村、船张村、徐吾村;通远镇通远村、仁村;榆楚乡马北村、皇册村;鹿苑镇后高村。
解放后典型的传承代表人物有:李文贤、张维宗、马老八、邸书贯、邢生泉、郭青海、刘志贤等。李文贤、郭青海是新中国将高陵曲子掀向高峰的鼎力人物。杨长工、王康正、邸成礼、张岳星、刘志孝、邸成生、郭社会、梁生玉、刘霞、邓聪、温美君是高陵曲子在新时期传承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在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响下,高陵曲子一路传唱,为高陵曲子在民间的发展壮大以及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