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Ⅷ-51
申报人/申办单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手工制秤工艺在我国民间流传悠久。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为16两一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近代为了计算方便,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统一改为10两一斤。至今顽强存活于汉中的手工杆秤制作工艺是在70多年前抗日战争背景下,由我国中南工商重镇武汉匠人带来的。
汉中传统杆秤的手工制作工艺包括选取木料、秤杆刨圆、秤杆打磨、棉线定位、安刀子、铜皮包焊、砝码校秤、钻洞钉花、着色、修整抛光等步骤。此外,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铁钩打制实际就是用煤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的铁匠活。
手工制秤工艺的材料有进口的楠木、当地产“红口口”木、铜丝、铜皮、铜制卡子、铁钉、铁。使用的颜料有石灰、皂矾、五倍子。制秤工具有锯、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电钻等。上色工具有毛刷和盛水器皿。
上世纪30—80年代,陕南手工杆秤制作工艺集中在今汉中市汉台区东关一带。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汉台区城区老房被大面积拆除,旧街道只剩东关正街一段,手工杆秤店铺仅剩一家,目前处于待拆迁状态中,亟待保护。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