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Ⅰ-21
申报人/申办单位: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商周以前,在关中西北部以彬县为中心的泾河流域,周的先祖公刘在这里建立了豳国,诗经中的《豳风·七月》篇就发源于这片土地。千百年来,古豳国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彬县一带并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古豳国的传说主要有姜嫄后稷的传说、公刘墓传说、古公亶父的传说,它们都能在彬县找到相关的遗址。
姜嫄后稷的传说主要讲述农业始祖后稷诞生的故事。上古时期,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在春天来到郊外,看到有巨人的足迹,就踏着走了过去,这时它肚子里好像有了孩子一样在动弹。回家十月后生了一个儿子,姜嫄觉得是不祥之物,就把他丢在巷子里,正好过来一群牛羊,牛羊走到小孩跟前,不踩踏小孩而是绕着走。
姜嫄就又把小孩扔到沟渠的冰上,乌鸦鸟雀都跑来用羽毛和翅膀温暖他,有只母狼还跑来给他喂奶,姜嫄觉得这孩子很神奇,就抱回去养大并取名为弃,弃长大后当了尧帝的农官,后人称他为后稷。这就是姜嫄后稷的传说。
后稷的曾孙公刘在豳地创业,领着国人修田、种谷、打猎,使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公刘死后下葬时,周人为了不让他受苦挨饿,就在陵里撒了大量的五谷杂粮。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建陵用的土都从乾县取回并一点点地蒸熟晾干,整整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才把国人撒的杂粮埋成鱼形坟墓。洒下的五谷杂粮没有出土,意味着公刘收下了整个粮食,周人就都放心了。这就是公刘墓传说。
传说先周时,周太王(古公亶父)因狄戎的骚扰从豳地南迁岐山,众百姓也随其前往。周太王劝阻百姓不要为他背井离乡,但众百姓都不愿回去,太王见状便返回豳地并跪在路上对百姓说:“大家随我到了岐山,一时也无法安顿这么多人,父老乡亲们还是回去吧。就是到了岐山,我也不会忘掉你们的”。说完放声痛哭,众百姓伤心落泪并与之话别。后来为了纪念周太王,就把他与百姓分别的地方叫做“散桥。”这就是古公亶父的传说。
古豳国民间故事在唐代已经有地名佐证。根据出土碑石记载,唐代姜嫄墓所在的今水北村一带,地名为今公刘乡。此外,据康熙本孙星衍著《直隶邠州志》记载,明代知州姚本咏邠州诗当中对姜嫄、公刘、太王事迹多有提及,而且有过考证。上世纪90年代,彬县文化馆根据搜集整理的古豳国传说出版了《彬县民间故事》集成。古豳国的传说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