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Ⅱ-28
申报人/申办单位: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汉中孝歌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唱艺术形式。据传,孝歌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试妻”和“申包胥解甲奉母”两个故事。而汉中孝歌据传是因明末李闯王商州一战损兵折将后面对阵亡将士唱起了悲伤凄凉的哀歌。汉江上的船夫渔民深深同情死去的义军将士,便将自己听到的哀歌传遍汉江两岸,并代代相传。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移民。也带来了当地的“孝歌”。汉中孝歌与湘楚、巴蜀孝歌相互交融,遂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特点和风格的汉中孝歌。
唱孝歌是民间丧葬活动中一项独特的仪式,既用于追思逝者的功绩和恩惠,也用于教育和启迪后辈对老人的孝顺和尊敬。汉中孝歌在全市十一个县(区)均有分布,其中西乡、镇巴两县流传的孝歌最具代表性。
汉中孝歌词章繁多,内容丰富,词句通俗上口,又有韵律可循,便于传唱,主要以“二十四孝”、“三十二古人”、“十月怀胎”、“慈母恩”、“养育恩”等为主,词中倡导了“孝、忠、兼、洁”和“善恶报应”的中心思想,以民间故事和优美传说教化世人。
汉中孝歌有花鼓性、小调型等多种曲调,因受湘、楚、川、陕、民歌的影响和各县区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故有“十歌九不同”之说。其调高亢有力,音色纯正,感情充沛,朴实庄重,诙谐幽默,抒情达意。内容丰富,音乐风格以“三起头”为吟唱板式,将长篇大段之辞章,深情叙述,使人清心悦耳,荡气回肠。
伴奏简洁,一锣一鼓可贯穿始终,有些地区也加用苏钹、土钹、马锣、铰子等,既不感到单调,又不令人复杂,现流行境内的传统孝歌有数百首,可分为原始性、说唱型、山歌型、戏曲型等,主要作品有《二十四孝》、《三十二古人》、《十月怀胎》、《慈母恩》、《养育恩》等,以忠、孝、节、义以及廉洁奉公、善恶报应等思想教化世人。有才华的老歌手见人唱人,见事唱事,无不入歌。汉中孝歌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