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Ⅵ-5
申报人/申办单位: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北,九嵕山以南,这里人杰地灵,历代将相英雄人物辈出,在民间就有习练武功的习俗,号称西北武林四杰之一的李式太极拳宗师李宗有,解放前便在咸阳老街凤凰台传拳授徒,开创李式太极拳,至今已传承四代。李式太极拳以咸阳市渭城区为中心,附近郊县、西安、河南、四川、上海等地也有传人弟子习练。
李式太极拳源於武当张三丰祖师所创,历代口传心授,至第十二代传人李宗有已近七百年历史。李式太极拳刚柔相济,是外形、意念、内裆即内丹三合一太极拳,修炼体系完整,从基础的拳架套路开始逐步到推手、器械、功法、武医等循序渐进,因人灵活施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培养出以武太极张长林、文太极张顺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传人弟子,成就了咸阳武林的一段传奇。
李式太极的灵魂核心是传统武术技击,它不同与现代的竞技武术和体育。练拳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精神内敛,用意于不用力,周身中正平圈,以腰为轴,以裆带手,走弧走圆,即太极圈。正所谓高低起落旋转,阴阳虚实开合,先求开合,再求紧凑,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总之,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形百骸悉在其中也,内劲鼓荡起伏,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无人若有人;上盘八法绷、捋、挤、按、採、挒、肘、靠加抬、顿,中盘八法起、落、进、退、腾、闪、挪、移、加圆、转,下盘八法缠、跪、挑、撩、劈、批、挂、蹬加扫、坎;对敌时,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先动,意动神弛,粘连黏随,引进落空,破坏对方平衡,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即为发,走即为打,力由脊发,步随身移,稍领、中随、根催,以小圈克大圈,所谓搭手折筋断骨,耄耋能御众之形,皆为长期修炼而成的条件反射,即自然劲,返璞归真,无需拙力刻意强求,此为有人若无人。
其一代传承人李宗有在师承的基础上开创了李式太极拳,他以散手不败、内力浑厚与郑悟清、郑伯英、侯春秀并称西北武林四杰;第二代传人武太极——张长林是公安战线一员虎将,追逃,大要案,警卫屡立战功,赫赫有名,曾在1971年援助坦桑尼亚时两招轻取该国国民自卫队总教练佛土拉土斯,并收其和手下十几人为洋学生,在外交事件中为国争了光,受到中国外交部的嘉奖;第三代传人邹选锋曾任武警部队防暴班班长,四会教练员,防暴分队队长,多次执行特殊任务;第四代传人邹家丞今年10岁,五岁即随父邹选锋习练李式太极拳。八岁时,一天傍晚捉迷藏为青年歹徒从背后蒙眼劫持,顺势转身回肘、起脚踢裆,使歹徒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脱身,在居住社区及所在学校轰动一时,成为家长、老师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
李式太极拳源於武当张三丰祖师所创,历代口传心授,至第十二代传人李宗有已近七百年历史。李式太极拳修炼体系完整,独有的八十六式基架、两仪九功、八大功法、架子分向走法、三百六十单元手等,对研究传统武术文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葩。它所蕴涵的“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等哲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李式太极拳老幼皆宜,是全民健身,创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式太极拳在西北武林颇有影响,传人谨尊师训,择徒而传。因文革中宗师李宗有遭受迫害,老拳谱遗失,加之自筹经费有限,难以解决场馆问题以及世人对太极拳的不理解,习练者多为中老年,使这一国粹发展受到冲击;许多传人弟子由于工作,家庭等因素半途而废,传承一度几乎陷于停滞状态。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李式太极传人通过多方努力,义务授拳,使习练者又增至200余人。李式太极拳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