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Ⅶ-22
申报人/申办单位:大荔县文化馆
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历代都是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梆子腔的发祥地,同时皮影戏“碗碗腔”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明、清时已处于极盛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为朝邑剪纸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农妇们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吸收了当时皮影人物造型和场景造型的特点,用剪纸的形式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和人物搬到了自家的窗户上,用以装点和美化自己的居室。
据说,明万历年间,同州府朝邑县南阳洪村一农妇剪得一手好剪纸,为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赏识,遂将其所剪剪纸带入宫中,晋献皇妃。皇妃贴于窗上,引得后妃宫女纷纷观秀,竟也轰动朝野。从此朝邑剪纸名声大振,经过历代传承,流传至今。
朝邑剪纸以戏曲中的人物和场景作为表现对象,由长不过两寸的人物组成一幕幕戏曲故事,诸如,《白蛇传》、《李彦贵卖水》、《王祥卧冰》、《拾玉镯》、《天仙配》等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窗户之上。这些剪纸诠释了农妇们对人生的理解、生命的诉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朝邑剪纸吸收皮影戏人物的造型特点,所有人物均以侧面表现,造型小巧,高不过10cm,宽约5-7cm,线细若棕丝,以隽秀、细腻为主要特点。朝邑剪纸多由几幅组成一组,一组剪纸少则一人,多则三、四人,同时配有场景,把戏曲中一幕戏做为一个场景来表现。
朝邑剪纸色彩单纯,用纸多为黑色,其它彩纸为配纸。黑色纸剪出的戏曲人物沉稳、古雅、厚重。剪法多样,采用疏密对比、方圆对比、点线对比等手法,富有强烈的形式感;装饰手法形式有狗牙、马牙、小狗牙、树叶、梅花、月牙、格子、三角、花瓣、心形、波浪、踞齿、米点等;镂空疏密有致,线条飘逸,富有节奏感。
朝邑剪纸是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对研究当地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是黄河、洛河、渭河沿岸民风、民情、民俗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朝邑剪纸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